
东方文学社推荐散文名家张振华老师散文特写,敬请老师们欣赏。

陇上人,甘州羊肉臊面在等你
作者/张振华
序: 巜汉书,郦食其传》曰,"民以食为天"天下之事、还有什么事比进膳还大,还重要?再没有、没有啊。人们这有天天进膳,努力勤奋付出,天天加强道德思想教育,才能创造,才能发展,才能进步,才能改变创造出文明与幸福。
说起民间美食,很多国人会说,俺的家乡也有很多各种味道款式的民间小吃呀。如闻名中外天津狗不理,兰州牛大碗,北京大卤面,西安羊肉泡。再往西绵延数千公里陇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羊肉臊面,数百年来飘香祁连山脉,闻名秦岭,传越黄河再跨长江、、、、
茫茫戈壁,纵深千里,炊烟袅袅,芦花泗溢,大氧吧纵深处处青山无处不在,美味可口的羊肉臊面,滋润养育着这片农耕地茂上的甘州儿女。每天清晨,这座西域小城羊肉臊面,就是她们清晨养身充饥的必备饮食。此面烹饪工艺独特与众不同。色,香,味,美,俱佳。 多年来吸引着许许多多上班,退休,和农村进城的办事的百姓前来用餐。这里的国民天生酷爱这一口,无论男女老少百吃不厌,久吃不烦。有此可见,甘州臊面尚属河西第一面的美称,不是图有虚名的。句传在历史上,也曾时常有长安朝庭命官,前来河西巡事名目而来一尝究竟?尽然个个口出美言,夸奖堪称是一一一"河西第一面"。
话说陇上臊子面始由,确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早已湮灭很久很久的祁连山麓脚下,匈奴居住地,西城驿黑水国遗址现已坍塌不堪。从民间支言片语中领悟,却给后人留下神秘无尽的遐思。句传那个时期,有户臣民,也许他祖上烧了高香。那年他正赶上年成好,风涤雨顺、神州粮丰太平,该户大小子娶进了一位美貌贤慧,会料理家务好手巧媳妇。婚后的第二天,新媳妇兴致勃勃地为全家做了一顿,很拿手好吃的汤面条。一家人围坐在炕桌欢聚一堂,各端一碗吃着香喷喷的臊面。大家左瞧瞧,右看看,长长的面条,不仅薄厚均蕴,而且又亮又滑,吃到嘴里蛮有劲道。汤糊里透明,一眼瞧上便食欲大增。他们一边吃,一边嘴里唠唠叨叨夸口不绝。嗯好吃,真好吃啊!……那年正赶上她小叔进京赶考中举了。十年寒窗修成正果如愿一场。 小叔子又兴奋又高兴三天未寐,便急于回家报喜,临走时特邀同窗好友返乡作客同庆,叫城里人尝尝俺嫂嫂烹饪制做的山里美食臊面,使他们能更进一步了解我们农村的生活。由于小叔子出远门一月之多未归,今日嫂嫂突见小叔子,胸戴大红花中了举人了,她心里格外高兴,说话间嫂子亲自下厨,做好了一碗碗香喷喷的臊子面,高高兴兴地左一趟,又一趟给客人端上。小叔等人个个细品慢咽、找出美味的感觉…… 其他人低头这是呼噜呼噜一连吃了两大碗。吃完面后,大家确实觉得此面,味色都与其它地方的面不同,吃一碗还想吃第二碗,没想到山里嫂嫂,还有这么好的做面技术,真是令人敬佩啊!从此,甘州羊肉臊子面扬名天下。
陇上的冬确实是千里冰封,万里雪。一场大雪由于天寒地冻,雪不会轻而易举的融化。这几天鹅毛大雪落落续续一直下着不停,习惯性的西北风,天天在吼叫着,在世人面前炫耀着,生怕别人忽略它的存在。屋檐下吊着一串串冰凌,大大小小参差不齐,都是一个模式长圆型的。上粗下尖,这是高寒地区的特征。 
二千里河西走廊中部小城,刘记臊面馆今天仍和往常一样,鸡叫三遍五更了,店员们习惯性地起床穿衣开电闸。革命文化先驱鲁迅先生论说过,凡事都要突出个早字!那么做餐饮业更不例外。店小二起床后头一件事,就是劈柴生冒炉,为顾客吃饭时取暖。一卷报纸沾点废机油,啪的一声打火机点燃了报纸扔进炉堂,熊熊烈火燃烧着干柴,顿时一股浓烟满屋呛人。老板叫骂 :臭小子,从怎么搞的?屋里还能蹲住人吗?店员回话说: 老板呀、你有所不知,今天风向是西北风呀,烟出不去倒烟!老板道,人是活的,你不能动动脑子嘛。拿一个烟拐按放在外面烟茼出口上,问题不是就解决了吗?死脑筋!是啊老板,我怎么没想到呢?还是老板比我聪明。
灶房间小王已在这里干了几年了,这里的事务他是青車熟路。他的工作主要取食材清洗、摘剪取缔废弃物。如: 胡萝卜,豆土,豆腐,茶树茹,香菇,黑木耳,洋葱,青椒,粗粉条,黄花菜,肉,及葱姜蒜等剔拣洗好,按食材顺序一一摆放在案板上。厨大师熟练挥舞着菜刀,将各色做臊面汤所需的食材切丁待用。
大铁锅里,咕噜咕噜煮着熬着羊骨羊头汤,味香飘逸在左邻右舍。两根木柴不紧不慢地冉冉燃烧……
清晨,初升的太阳已红了脸,并高高地挂在树梢上,小城市民们吃早点的时辰已临近了。厨师正在紧锣密鼓地烹饪调制着臊面汤。这听哧啦一声,一盆肥肉丁,香茹丁入锅炸开了。分分钟的工功,肥肉熬油炸香茹,释放出阵阵清香,顿时满屋香气浓郁。11种菜丁,调味品,五香粉,花椒粉,白胡椒粉,盐,生抽,味极鲜和羊肉汤在小火慢炖下逐步成熟。倘若你瞧上一眼口水馋涎三尺。但注意掌握土豆,胡萝卜丁将要煮熟时,便立即调制倒入淀粉勾芡搅动。臊面汤既不能太清,也不能太稠冾到好处为宜。厨师为了把握好汤的糊稠合适的浓度,习惯用勺子盛一勺汤,高高扬起淋下,看看臊子面汤能否凝结成稀稠块,可否再缓缓下溜? 羊肉臊面汤在厨师精心调制下,颜色红润透明,稠糊糊,香味色泽新鲜。大锅开水煮着翻滚的面条,如同微弱的喷泉时高时低引人注目。店门右侧小泥炉架设着一口行军锅,微弱的火苗直窜锅底,这是保持稍面汤的热度。哗啦一声,又一锅臊面汤倒入,掌勺的头戴白帽,身穿卫生白大褂,当然口罩是必备的卫生第一嘛!小课桌摆放着几排牛大碗,一框豆腐干蛋皮丝,葱,香菜和麻油一碗。 热气腾腾的灶台,第一锅臊子面出锅喽!热面必须用凉开水冷缺过一下水,面可达到不粘连的效果,才能保持每根面的完美性。面,碗,筷,汤,一切摆放在店门到位,等候顾客上门用餐。 
天亮了,雪停了,远远望去整个街道马路,银装素裹。厚厚的积雪给行人,带来了行动上的不便。深一脚、浅一脚满地留下了一串串足迹。此时前方巳有三三两两的顾客,提着保温饭盒,小心翼翼地朝这边走来、、、、、你若留心远远望去,那锅里的臊子面汤冒着白白的蒸气象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吸引,在召唤着吃饭的人群。啊,真香的臊面!也许是条件的反射吧?肚子真饿了,食欲也变的如此的强烈,口水一个劲地朝肚子咽。脚也不由自主地沿着叫卖声走来。掌勺的师傅主动招呼,先生您早!好大的雪啊!来来来,先盛上一碗暖暖身子。说话间掌勺的熟练的挑面技巧,将碗,面,汤,一撮肉丁蛋皮丝,再淋香油,比划的如比之快,眨眼工功,一碗美哒哒臊子面托手可得。甘州人个个就好这一口,嘘溜嘘溜吃的好香啊,浑身冒汗就是个暖和。师傅: 来再给我盛一点臊子面汤!好嘞!、、、、、这时吃饭的人越聚越多。有上班族,有小商小贩生意人,退休老人,及学生等,他们从四面八方,街,港,三三两两走来。你一碗,我一碗接接续续,店堂桌椅满坐。 吃完一批,又一波。有的没有地方坐,干脆蹲在门前吃,有的站着吃、不拒姿态如何,这要吃的舒坦为宜。
清晨,雪天的小城显各外寂静,除了路人雪地磨擦声,和人们专心致致,嘘溜嘘溜吃面的口技声,再也听不到其它,你争我夺的叫骂声了。 此时人们这有一个目标,就是吃早饭!端面的,吃面,再次盛汤的,挑面,浇臊子面的,个个动作都非常熟练专业,都是井井有序忙而不乱。不一会工功门前的积雪,被顾客踩踏的又结实又光滑,脚印重叠杂乱,倘若不小心就会摔倒了!突然,吱的一声一个刹車,一辆旅游大巴车停下来了。旅行社带队的女士穿戴很时毛,胸前挂着工作牌连忙下車,用手提电啦叭给游客介绍说道:
各位游客,女士,先生们:
这就是昨夜我给大家介绍的,著名陇上河西走廊中部,甘州羊肉臊子面。请大家下車小心路滑,细心品尝。这一幕可看傻了老板,心想这是好事,若朝这样的生意发展下去,我既不是赚的钱锅满,瓢满吗?是财道呀!快快前迎,欢欢、欢迎你们!为了不懈怠游客,老板立即吩咐属下,急速再调制烹饪几锅臊面汤,打电话请求压面铺再送二十斤压好的生面条。老板娘也没闲着主动招呼、按顿,大巴車下来操着江苏,陕西,四川,河南,上海各省口音的顾客,个个围坐在大冒炉旁、七嘴八舌讲个不停烤火取暖。十几分钟后,一锅锅臊子面汤和煮熟的臊面出锅了,你一碗,我一碗,他一碗。盛汤的,抓面的店员忙而不乱,热情待客,笑脸迎客。一张张笑脸,一个个竖起大指,老板心里暖洋洋的。这些游客个个吃的浑身暖融融舒坦的很,并夸奖道:好的很!"不亏是河西第一美味!
时间在忙碌中消失,利润也在众多吃面人群中产生,喜悦也在可观利润中递增。不知不觉晌午了,吃面的也非常稀少该打烊了,伙计们个个累的无精打采,但心里是很火热的。我们为老板增金添彩,老板为我们付薪发奖金,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啊!所以大家都振作精神,都在紧张收摊、洗理碗筷饮具。老板仅管也很累,但效益给人长精神,又赶着毛驴車去菜市场购买明天所需的食材。让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一觉睡醒来,能及时,准点,不误上班时间吃上一碗,又美,又卫生,又养胃,一一一陇上传统甘州"羊肉臊子面"从而为甘州儿女献出一份光和热。
2022年11月26日,于江南润州。
作者简介: 张振华,网名:飞歌琴声,男,籍贯,江苏镇江市人。现年63岁。生于1958年,中专学历,退休干部。
历任,国企主任,公路货运公司经理兼会计,技工学校职业道德课讲师,学生管理处,行政科,科长等职。
爱好写作,垂钓,拍摄,书法,养兰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