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郑红艳
中共党员 某事业单位文职人员 原创散文
*本文系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父母渐渐苍老的容颜,承载着我们一起走过漫长而艰辛的岁月。

父 亲

八零年底,母亲终于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一手抱着几个月大的弟弟一手拉着我随军来到部队。“随军家属”在那个年代的确挺光荣、自豪的,衣食住行与地方上相比也相对优渥些。在我的印象里,那些年,父亲总是忙忙碌碌,繁重的家务总是母亲一个人承担。父亲做事雷厉风行,收拾起我来从没有半分懈怠。虽然我是个女孩,可他对我要求很严,从不娇生惯养,虽然他那严厉的目光总让我心惊,但身上庄严的军装却让我既崇拜又敬畏,所以从小,我也喜欢橄榄绿。即使长不成当兵的个子,也想过当一名军嫂也好。只可惜,终究是没有这样的缘分和福分。
八六年父亲从部队到地方,虽然工作环境变了,社会环境变了,人际关系变了,工作性质变了,但父亲身上特有的“军人气质”却从没有变过。他认真地对待每一件案件,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当事人,刚正不阿,尽职尽责,从未办过一件冤假错案。
父亲一生作息规律很好,人也自律。比如他从不熬夜,吃饭也只吃七八分饱。几十年来都是如此。
父亲对于部队的生涯是留恋的。几年前,他联系到了曾经的战友,欢聚了几次。虽然每次相聚只有短短的一两天,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处在激动的情绪中。几十年前的岁月,他如今依然记得很清楚,如果你要跟他聊起部队的生活,他会给你讲个几天几夜都有话说。
母 亲

我们的母亲是一位坚强的女人。父亲长年不在家的日子里,她除了上班备课还要照顾我们和兼顾双方父母,颇为不易。母亲随军前是一位教师。她相夫教子,温柔贤惠,重孝崇德。母亲对待奶奶就像对待亲妈,一辈子都没与奶奶红过脸;而我们在成长中也离不开母亲的悉心照料,更离不开的是母亲给予的精神力量。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知道了好多英雄人物:英勇就义的刘胡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烈火中牺牲的邱少云,冰窟救人的罗盛教,空军英雄杜风瑞,还有雷锋,张思德等,他们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共产党人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甘于奉献,气节长存深深感动了我,在父母亲的教育下,我们姊妹仨从小心里就产生了念头:向他们学习,长大了也当党员,做个好人。
当年父亲部队从大连移防到重庆准备上火车的时候,母亲做了她认为此生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就是没把我送给我干妈当孩子。当时因为两家来往比较勤,就认了干妈。干妈很喜欢我——她家只有儿子,没有女儿,所以一直很遗憾,而我们家当时也只有我这么一个孩子。干妈在车站紧紧抱着几个月的我哭着对我母亲说,想把我留下做她的女儿,然后两家当亲戚走动。
我不知道干妈当时和母亲是说真的还是说着玩的,长大后听到此事我还是心里难受了一阵子。回头想想,终究还是母亲爱我胜过爱她的命,没把我留给干妈。也许当年,我留在了大连,或许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命运。为此事我还半开玩笑地问过母亲:“当年干妈哭的那么伤心,您有没有动摇过?有没有想把我留给干妈的念头?”母亲只回我一句:“怎么舍得!!我和你爸都不会同意的!”好吧,因为这句话,我的心结就解开了。其实说到底,我也没有太在意,虽然记忆里母亲和我说起这件事,但好像也没有给我造成多大的困扰,或者就是因为父母是爱我们的,他们给我们的爱,胜过一切。

父母亲平时注意教育我们从小养成节俭的良好生活习惯,他们孝敬老人,省吃俭用,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父亲经常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格言名句启示我们。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他都要捡起来吃掉,一丁点儿也不许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盘上的菜汁沾干净。这种无声的教育,使我们都从小养成了不浪费一粒粮食的好习惯,这种好习惯好家风一生受益。我们的衣服和鞋袜大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我记得父亲转业时,天气寒冷,母亲把她穿过的一件军大衣在缝纫机上改小给我穿,我穿过的衣服鞋袜再给妹妹穿。我们平时习惯穿旧衣服,穿着新衣服反倒觉得不自在,过年时,母亲去布店买几块布料送到裁缝店给我们裁剪做成新上衣。父亲母亲穿着都很朴素,勤俭持家的好家风也影响着我们。
尽管我们小时候没有华丽的衣着,衣服简单又朴素,但我们的内心是充实的,三观正,精神是健康向上的,是乐观的。如今,我们都长大成人,父母亲却已老去,他们不再能为我们遮风挡雨,但仍然是我们的定海神针。

天大地大不如父母恩情大。父母在,家就在。父爱如山深沉母爱如海宽广,父母恩情永远报答不尽。祝愿古稀之年的父母身体能够一直康健,可以继续安享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