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一)野莲飘香沁心脾
传说陈友谅曾仿效诸葛亮造了一口大铁锅和一个大木甑。这口大铁锅名叫“军饷锅”。此锅有三个眼:上眼出气,中眼进水,下眼出水。用它煮饭“漏沙漏谷不漏米。半边下米,半边熟,架起万年柴,一年上头火不熄。”锅的直径约四尺,深二尺五,锅的口沿都有二寸宽。一次可煮上百斤米。这口锅在行军打仗时使用极其方便,“它一边下米,一边盛饭,能供千名将士吃不完。”这口锅一直跟随陈友谅转战南北近10年,后来不知何因,丢失了。
另外,陈友谅还定制了一个大木甑,其直径二尺五,高三尺五,一甑饭也可供百人食用。
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陈友谅聚众起义,高举义旗,“造反杀鞑子,救民于水火”。一千多义军在陈友谅的率领下,一路攻城掠地,如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六月的一天,义军攻下一个湖边小镇,杀了朝廷命官,为民除了害。湖畔渔民给义军送来了许多去了壳的野莲,以示慰问。
分管后勤补给的潘夫人,立即安排娘子军里的姑娘们,将这些野莲洗净,装进木甑里蒸。打算蒸熟后,给义军将士们尝尝新。
大锅猛火,不一会木甑已上大气,野莲刚蒸熟,忽听探子来报:县城来增援小镇的元军已快速赶来,妄图反扑,夺回小镇。陈友谅立即召集部队,整装出发。此时,义军将士们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便立即投入了战斗。
将士们上了前线,去和敌人拼杀,蒸熟了的野莲怎么办?潘夫人当机立断,命令娘子军的战士将已蒸好的野莲连同木甑抬下来,在附近一株刺槐树下,挖了一个大坑。把装满野莲的木甑埋在土坑里,然后迅速铺上土,踏实。又将锅中的水倒掉,灶里的火扑灭,将铁锅绑在马背上,立即出发,追赶部队去了。
两个月后,义军攻下了县城。陈友谅安抚好城里居民,然后,义军退出城池,驻扎在城外。部队纪律严明,城内迅速恢复秩序,商铺开门营业,百姓自动上街清理垃圾,打扫街道。义军对百姓秋毫不犯,深受百姓们的爱戴。此时,潘夫人带着一支亲兵,返回湖边小镇,要将埋在刺槐树下的木甑取回。当她们挖开土,取出木甑时,奇迹出现了,忽然一股浓浓的酒香扑鼻而来。野莲飘香,沁人心脾!潘夫人突然想到:“今天又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两年前的今日,我们在黄蓬起义,一路走过来,有胜利,也有失败。将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英勇作战。今日打了胜仗,应该庆祝一下!”于是她将一满甑发酵的熟野莲送到镇上槽坊蒸馏。未曾想,这甑野莲竟酿出了一大桶香醇美酒。于是,将这桶香醇美酒送到军营,让将士们品尝。
在中秋晚宴上,将士们都喝上了野莲美酒。陈友谅喜形于色地端起一碗酒,品了一口,高声赞道:“好酒!莲酒倾其杯,奇香溢满室。微绿显透明,纯净无沉物。举杯轻摇晃,酒花沿杯生。好酒哇!将士们,请举杯,让我们为胜利干杯!”
“干杯!”将士们起立,举杯齐声道。
军师张必先举杯过头,激动地说道:“清清湖水酿野莲,杯杯美酒润心田。干了!”
“妙哉!”元帅张定边赞道,“轻吸慢饮,空杯留香,好酒啊!”
陈友谅再次起立举杯,兴高彩烈地说:“今天我们能喝上这香醇的美酒,首先要感谢夫人,是夫人为我们酿造这绝世美酒!让我们再次举杯,谢谢夫人,干杯!弟兄们!喝了这美酒,浑身都是劲,来日战斗,旗开得胜!我在这里正式宣布:我决定将夫人酿的美酒命名为‘野莲酒’!以后的庆功宴,一律暢饮野莲酒。诸位,大家说好不好?”
“好!谢大王!谢夫人的野莲美酒!”
洪湖野莲酒的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