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感怀
文/陶爱民
清明,是我国传统的祭祀祖先和已故亲人的日子。
2020年4月4日,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第一个清明节,也是一个家家户户不能到已故亲人的坟上祭祀亲人的清明节。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阻断了人们到坟上祭祀已故亲人的通道。
在我的记忆中,清明节总是阴雨绵绵,正应了唐朝大诗人杜甫“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那是苍天垂泪,在为已故的亲人致哀。
但今年的清明却与往年不同,蓝天如洗、阳光灿烂——至少武汉是这样的。这是苍天不忍落泪,在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和感染新冠病毒肺炎去世的同胞照亮通往天堂的路。
愿为此而牺牲的烈士和去世的同胞一路走好!
如果说,清明祭祀是对已故亲人的怀念的话,那么今年的清明祭祀则多了无限的哀伤。因为,今年的清明是国丧,国之哀伤。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全国人民一起深切悼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和去世的同胞。这次国丧,是继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8月7日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遇难同胞举行的国丧之后的第四次国丧,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哀悼活动。国丧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致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上午10时,当致哀的防空警报鸣响,正在办公的我,肃然起立,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垂首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和去世的同胞致哀!
此时此刻,我的心在疼痛,既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也为感染新冠病毒肺炎去世的同胞。
2020年之初的武汉,注定是要记载在我国抗疫斗争的史册上。疫情初始的慌乱、继之的封城、后来的有序抗疫等等,无不写下武汉悲壮的抗疫故事。
这场突如其来的凶险疫情,瞬间把毫无防备的武汉打入到了谷底。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人人都不是旁观者,更不能超然地置之度外。陡然间凸起的惊慌失措,凸显的医疗资源匮乏,难以满足患者求医问药的怨声载道,人与人之间的无力相助,相互间传染的无效防护等等,无不袭扰着这座具有千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的人心,也考验着这座特大城市的执政者的能力。此时此刻,新冠肺炎感染者渴望得到及时救治,没有感染者希望得到有效防护,这就是居住在这座特大城市的市民的心态,很现实的心态。因为,在这场关乎到每一个人生死存亡甚至国家命运的重要时刻,武汉人不能置之度外,全国同胞也不能置之度外。
在这场抗疫斗争中,不仅考验着每一个人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也考验着执政者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最使我感动,为之动容的是那些战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在危难中挺身而出,在重压下义无反顾。他们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把热血和生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把无尽的缅怀与思念留在了神州大地和亲人。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和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战疫的决定性胜利。
抗疫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冲在最前列的是医务工作者,殉职(牺牲)及感染新冠病毒最多的也是医务工作者。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以大爱诠释医者仁心,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在疫情袭来时,带领部属改造门诊部、转移疾病患者、改建隔离床位等等,为战疫作出了及时的准备。且把自己的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一刻也顾不上休息。就是在他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时,依然没有放下手上的工作,直到把生命永远定格在51岁。
“有事叫我,我来。”这是蔡甸区人民医院医生夏思思的口头禅。这位时刻想着病人,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时还牵挂着医院,想着早日康复重返岗位的医生,在她风华正茂的29岁,永远地闭上了她那美丽的双眼睛。
和夏思思同岁的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协和江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 彭银华,为抗击疫情推迟原定于正月初八的婚期。可他的妻子再也等不到他的归来,更等不到他和她的婚礼了。因为,她的丈夫在抗疫斗争中感染了新冠肺炎,永远地离开了她。据报道,在这场战疫中,有3千多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60余位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何等悲壮甚至有些惨烈的数字。
对于他们,活着时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更无缘见过他们的人。牺牲后我从新闻媒体的报道中知道了他们的名字,见到了他们的遗照。他们是那么平凡,平凡得以致于默默无闻。他们又是那么地崇高,崇高得高山仰止。疫情来时,他们明明知道危险,知道会感染,更知道会死亡,还是义无反顾地冲在第一线,为抢救新冠肺炎患者不畏生死。不可否认,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但这职责并不是每一个做医生的都能做到——尤其是面对生死考验的时候。但刘智明、夏思思们不但做到了,而且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医生神圣的职业道德。
如果说,刘智明、夏思思、彭银华等抗疫烈士值得我们尊敬,那么因抗疫而牺牲的郑勇、程建阳、何建华等公安干警,李贺敏、李增运、秦红、王永田等社区(村)工作者同样让我们尊敬。因为,他们用炽热的生命书写了勇敢和担当。他们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但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无愧于这场战疫的英雄称号。
一个人,在利益、得失、生死面前,该如何做才能不愧对人生,这些为战疫而牺牲的烈士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他们不愧为人中豪杰。
作者简介:
陶爱民,豫人,现居武汉。从戎多年。喜欢影视、文学、诗歌,1988年开始练习写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社会报》、《文艺报》、《中国电视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大众电影》、《电影评介》、《电影文学》等报刊,发表影视评论、散文等近2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