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绣花堤址今尚在
元末至正十年(公元1352年),陈友谅在黄蓬山起义。一千多穷苦渔民踊跃参军。义军在陈友谅、张必先、张定边的率领下,浩浩荡荡,一路斩杀朝廷派到各地的百户长、千户长,把沔阳州、玉沙县派到黄蓬镇压起义军的官兵也消灭殆尽。形势一派大好!可是,一千多人的吃、穿、住行等后勤难以保障,陈友谅为此忧心忡忡。
陈友谅夫人潘金花生得如花似玉,贤淑聪慧,才华、武功过人。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似如鱼得水。金花全力支持丈夫的义举并全力辅佐丈夫,一直随军战斗,不辞辛劳。
一日,她见丈夫整天愁眉不展,一问才知,他是为义军的后勤保障堪忧。她想让夫君开心,便故意把自已新做的绣花鞋递给陈友谅观看。友谅一见,大为惊讶!没想到夫人竟有如此高的才艺。顿时转忧为喜。次日,友谅召开军务会,在会上,把义军的后勤补给的任务交给了夫人潘金花负责。命令潘金花必须在短期内组织力量,为义军将士们制作千套军服,还有十面军旗。陈友谅还特地封潘夫人为“绣花夫人”。潘金花毫不犹如,欣然受命。
接到任务后,潘金花立即带领贴身亲兵春柳和菱花,乘小船赶往湖堤边。只见湖堤上住着许多乡民。一打听,原来他们都是从河南、江西躲避战乱逃到这里并在此落籍生根的难民。这些外乡人乡风淳朴,勤劳实诚。他们在这里开荒种田,下湖捕鱼,生活还过得去。湖堤南边有一条小河,上至谢仁口,下至定家洲,长约二十多里。这年洪水泛滥,湖堤中央有一段被洪水冲出几道口子,河水直泄进湖垸,水深冒头。当地人称这处被淹的垸子为“冒脑垸”。堤上乡亲们见潘金花一行三人到来,知道她是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夫人潘金花,因而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她们。听潘夫人说义军是杀鞑子,救民于水火的,乡民们纷纷表示拥护、支持义军。
又听潘夫人说,要为义军将士们赶制军服、军旗,乡亲们顿时激情满怀,大家献计献策,并且立即行动起来。有的献绢,有的捐布,有的拿棉花。一时间,三十多名妇女拿来针线盒,扛来纺纱机,装好织布机,在堤上一字摆开。这些妇女们热情积极地投入了战斗:有的纺纱,有的织布,有的裁衣,有的缝纫。潘夫人吩咐春柳负责村妇纺纱织布,安排菱花指导村姑学刺绣。潘夫人则亲自裁剪、缝纫,手把手地向村姑们传艺。为了活跃气氛,潘夫人还教妇女们学唱民歌小调。有一首民歌是这样唱的:
哥哥去远征,
妹妹缝征衣。
千针万线紧相连,
荷莲不断丝。
妹妹缝征衣,
莫把家乡思。
妹在湖边盼亲人,
杀敌志不移!
大家边唱边做活,气氛活跃,忘了疲劳。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大家齐心协力,为义军缝制了千套军服。潘夫人还指导村姑们在军服的上衣前胸后背各绣了一个“陈”字。除此,还缝制了几十面不同大小规格的军旗。每面军旗上还绣了一个大大的“陈”字。
义军将士们穿上了崭新的军服,个个精神抖擞,人人斗志昂扬。一切准备停当,农历八月十五日发兵,一举攻下了沔城。
后人就将这段河堤命名为“绣花堤”,将潘夫人为义军绣军旗的地方叫做绣旗湾。
绣花堤址今尚在。绣花堤是如今红花垸的垸堤中的一段。东接周家槽坊(地名。现为红花村),西止冒脑垸堤(现为绣花村)。绣花村和红花村之间有一条小河相连。当年缝军衣、制军旗的绣花堤的具体位置是,从峰口洪湖二中东边约一里的小沟旁的路向北走,穿过大公村,再沿沟边走2公里路,就到了绣花村。
600多年前,陈友谅派夫人潘金花就是在此处组织妇女们赶制军服和军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