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知恩图报谢恩人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横征暴敛,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沔南(今洪湖市境内)黄蓬山人陈友谅,趁势揭竿而起。
陈友谅,1320年出生于沔阳(今洪湖)黄蓬山一渔民家庭,世代以捕鱼为业。少年时聪明好友,拜崇鸣寺的静空和尚为师,学文习武。
1352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陈友谅在崇鸣寺聚集一千多渔民,宰白牛,杀白狗祭告天地,宣誓反元,决心杀尽鞑子,恢复大汉江山。他率领义军浩浩荡荡,一路斩杀元朝官员,把沔阳州玉沙县派到黄蓬来镇压义军的官兵消灭殆尽。一路攻城掠地,义军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势如破竹。陈友谅率领的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接着,他决定攻打沔阳州,州府治所设在沔城。不幸的是,起义军攻打沔城的计划被内奸向官府告了密。战斗打响后,义军被早有准备的元军打败,几乎全军覆没。混战中,陈友谅指挥失灵,义军自相践踏,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主帅见大势已去,无可奈何,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朝廷官兵紧随其后,咬住不放,紧追不舍。
这天,义军渡过东荆河,来到一个小村庄,正值红日当顶,天气燥热。二天二夜行军打仗,将士们饥渴难耐,个个疲惫不堪。村子里的老乡们见义军进了村,连忙送水送吃的慰问。还安排人到村口站岗放哨。陈友谅便下令战士们吃饱喝足了就地躺下休息。陈友谅强打精神,等大家休息后,才将战马拴在树上,给马喂了些草料。卸下马背上的鞍子将它平搁在地上,随即也靠在马鞍上歇息,不一会就“呼呼”睡着了。
傍晚时分,突然听到敲锣声,陈友谅猛然惊醒,只见站哨的村民高声喊道:“元军的追兵正从村北包抄过来了!”顿时,村北烟火突起,杀声震天。陈友谅一个激灵跳起来,连马鞍都来不及装上马背,便急匆匆翻身上马,马鞭一挥,高声喊道:“弟兄们,拿起武器,紧跟着我,杀开一条血路,冲出重围,向东南方撤退!冲啊!杀!杀杀!!”于是,他带着剩下不多的亲兵,从这小村庄突围出去了。元军也随即追了过去。刚才还喊杀震天响的村子,一下安静下来。村民立即扑灭烟火,清扫路面。这时一位老大爷来到大树下,见主帅丢在地上的马鞍来不及带走,于是便将马鞍扛回家中,收藏起来。
陈友谅攻打沔城失败后,带着几十个亲兵,回到了黄蓬山。虽然全军覆没,但陈友谅并没灰心。他重新招兵买马,并对新兵进行严格的训练。没多久,义军队伍迅速扩大,战斗力遂渐增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陈友谅率领义军攻城掠地,势如破竹,杀得元朝官吏狼狈逃窜。几年来他们不仅有了自己的地盘,而且已横扫湖广、江西、四川、江淮、江浙等地。至正二十年(公元1362年),陈友谅在江西釆石矶自立为帝,立国号为“汉”。当了皇帝后,他特地安排回黄蓬山故乡一趟。于是,他带着一队人马途经先前丢失马鞍的小村庄。找到了那位代他保存马鞍的老大爷。这位老人连忙将完好无损的马鞍献给了大汉皇帝陈友谅。陈友谅知恩图报,为感谢老大爷冒着杀头风险替他保管马鞍之功,当即赏农夫白银一千八百八十两。接着又在此村丢失马鞍处出资修建了一座高楼。陈友谅还亲笔题写了“马鞍楼”三个大字,令人做成牌匾,悬挂在高楼门楣上,以示褒奖。这位老大爷得到赏银后,拿出全部银两在马鞍楼旁建造了几栋平房,免费提供给村民开作坊。很快,村里办起了酒肆、客栈、粮行、渔行、杂货铺、药铺、百货店等等。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热闹起耒,逐渐形成一个集市。
不久,周边村镇做生意的人听说大汉皇帝陈友谅在这个小村庄修造了高楼,农夫又用给他个人的赏银盖了许多店铺,还无偿地送给乡亲们经营,于是纷纷慕名前来探听虚实。由于乡里乡亲们不用出租金便可开商铺,经营便可赚钱,所以,这里既无奸商恶棍,也无欺行霸市之徒。这村子里的农民本来就纯朴憨厚,都愿接纳外地进村的商人,于是,相继有不少外地商家在此落籍。渐渐地,这个小集市就变成一个大集镇。后来,大家又集资,建好了街道,又修筑了城墙、城门。由于这个大集镇的形成和繁荣,与陈友谅落下马鞍有关,人们就把这集镇取名“马鞍镇”。
据《沔阳州地域志》载:“州之南有五大镇,茅江、锅底、白杨、府场、马鞍。”茅江即后来的新堤。锅底即后来的珂理,白杨古镇位于今汊河口一公里处。马鞍古镇成为沔南一大集镇,比新堤建镇还早。从明初到清朝近六百年,马鞍镇长盛不衰。镇子四周城墙环立,镇内街巷整齐通达,商埠林立,市场繁荣兴旺。白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夜晚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商店琳瑯满目,生意兴隆。但是,到了抗战时期,丧心病狂地日本侵略者无端地炸毁了马鞍镇的城墙,烧毁了商铺,以及马鞍镇的标志性建筑一-古马鞍楼。将马鞍镇夷为一片废墟。镇上百姓多数伤亡,侥幸活着的人也四处逃散了。
昔日繁华兴旺的马鞍镇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存在了。
原马鞍镇的遗址,后来成了洪湖市万全镇属下的一个行政村,名叫马鞍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