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散记
文/杜海军
这段时间疫情在多地反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防控的力度,都积累经验采取的措施也是多种多样!
然而,最切合民意的还是做到精准防控,而不是机械的一刀切。各级领导更不能盲目决断,搞大规模的封城或静默管理。那样的决定就会让国家和人民付出巨大的代价,产生广泛的民怨和质疑。
每天看官方的信息通报,附近的几个小区都成了高危区域,严禁出入了。我们小区昨天起也要求每家每户都闭门不出。做核酸也改成了在单元楼的楼道口,一户一户地有序进行,防止排队中的病毒传染。应该说防疫人员想尽了所有的办法,也辛苦了白衣天使们,在楼道里上上下下,她们真是跑断了腿。
微信群里有一个抖音,画面中的没有露脸,却说了一大堆牢骚话。她挖苦不采取有效的办法来防止疫情的蔓延,动不动就“封、静”。说了一大堆,她自己对控制疫情也没有好建议。其实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任何人都没有立竿见影的好办法。何况政府统帅着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疫情来临,如果抱怨国家和政府在疫情面前防控不当,给人民生活反而造成影响,我们就真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味了,甚至是一种有愧良心的表现。
这场疫情的反弹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更是一场死灰复燃、不见硝烟的战争。作为社会一公民,每个人都是战胜这场疫情责无旁贷的勇士。只有听从政府指令,才能做到步调一致,行动迅捷,把疫情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通常来说,世界上除了生与死从来没有任何大事。而眼下关乎每一个人生死攸关的疫情成了头等大事,我们要众志成城,在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打赢这场战争。
女人在抖音中说,不让出门,在家里无聊。尽管衣食无忧,却生不如死。原来男人和女人经常吵嘴。而今心情不好,两个人都不做饭吃,飙着劲上网,玩游戏等。更有的还牵出了男女之间的个人隐私,让家庭泛起来一场感情风波。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疫情面前,如何应对日常生活,确实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应对策略,显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的一个故事。我把它讲出来,大家听一听。故事说有一个坏心眼的地主,总是想着法克制长工。大冬天来了,他不给长工穿棉衣棉裤,还让长工住草棚,睡凉炕。
长工怎么办?这个长工真是聪明,反而将了地主一军。长工早看上了地主身上的翻毛皮大衣,想让地主乖乖地送到手里。
长工在草棚里睡不着觉,冷得不行。夜深人静,外面又下了大雪。怎么办啊?草棚子后面有一根粗檩条,长工就扛起来,在地上来回跑啊跑。一圈两圈,十圈二十圈……五十圈一百圈……。直到身上发热,头上冒出来热气。冬夜无眠,只要一冷,长工就这么办,把自己的身子弄的热乎乎的。
天明,地主想看一看长工的笑话,推开草棚子的门,发现长工一身汗,一点没有挨冻的样子。地主好奇地问长工,你怎么不冷?长工说,主家不知详情!我身上穿的单衫是宝衣——火龙衫啊!穿着它夏天不热冬天不冷,五冬六夏都非常适宜。
地主一听就起了贪心,说那我们换一换吧!用我的皮大衣换你的宝贝单衫。长工将计就计,说,主家要是看中了我的单衫,就脱下你的大衣,换一换也可。只是还要外加你的一床棉被啊!
地主不惜一床棉被的。于是,长工的目的达到了,顺利地度过了严冬。
故事没有提到地主穿着单衫会冻的筛糠!也没有提到他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谁让他如此怀心眼,又贪心不足呢?真是坏人总有恶报。
这个故事难免幼稚,却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困难面前如何应对,常常会决定完全不同的结局。 如果还不能说明问题,就再讲一个本人的亲身经历,我至今记忆犹新!多年以前,所在的学校附近有一条单轨的铁路线正好通向一座煤矿。每天当我们上正课的时候,会有一列长长的运煤的火车经过。火车来到,大地震颤,空中传来汽笛的鸣叫。这无疑干扰我们上课。当初所有的师生都怨声载道,后来有人摸清楚这列火车的运行时间,就主动申请调换课程表,把火车来到的这段时间安排为课间的娱乐活动。大家载歌载舞,把火车的鸣叫当成了和谐的伴奏。实践证明这有效地化解了矛盾,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学生的文化课不仅没有受影响,学校反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这话里面包含着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哲学道理。再照题作文,回到封控和静默居家的话题上,我们又该怎么化不利为有利呢?
拿抖音中的女主人来说。足不出户,怎么有意义地度过每一天,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家里可以健身,可以做家务,可以读书,练书法,可以歌唱弹琴,当然更可以睡大觉,玩游戏,上网聊天……
其实,眼前这一场新冠疫情造成的灾难,不仅仅是病毒考验我们身体的免疫力,更是一次人们“三观”上的大洗礼。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恰恰也在其中。或许这就是一次人性进化的过程。疫情对所有的人在体质,阅历,认知,人性,成熟,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和淘汰。
此时此刻,居家的人真有埋头睡懒觉的,也有彻夜打麻将的(如果够四个人),玩游戏的,或者顿顿端着酒杯喝晕乎的。而积极乐观的人就会抓住机会在家读书,认真思考一些问题。更有人在家里也锻炼身体,计划做一些有意义的家务活。
不难看出,面对居家多日的现实,有的人心态积极,有的人就心灰意冷,态度消极。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产生的能量是截然不同的。有时候人思想上的免疫力往往比生理上免疫力更重要。
世界上所有的生物群体,包括人在大自然面前,都是渺小的。人只有适应环境,而不能让环境适应人,生物学上这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人类经过几万年的进化,只有成熟、智慧、勇敢和励志才会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明天是什么结果,无人知道。但是今天的状态往往决定明天的命运…… 居家散记,感慨颇多。最后,还想提一点,不吐不快。我认为对当下的疫情放开管控,将是全民悲剧的开始。网上不同的声音,我们务必明辨是非。不信谣、不传谣。包括某些自称是权威的人,不要以为病毒的变异,在明显地减弱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认为现在已经到了人与病毒共生共存的时期)。不要认为全民都进行了疫苗接种会百分百抵抗病毒。更不要以为放开管控各行各业就能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大灾面前,民众的心理都是趋利避害,疫情一旦得不到控制,会给我们的国家造成无法估量的危害。
当然,每一个地区的封控和静默都会给居民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会给居民造成这样那样的生活困难或问题。但是,无论什么困难和问题,在这场疫情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为了翻过一座大山,就需要别无选择越过脚下小的冰河。在大山的另一面,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风和日丽和春暖花开!
疫情这座大山,算起来已经危害了我们三年,限制了我们国家的发展,阻挡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面对这座大山,我们只有坚定信念、坚持和它斗争,最后才能把它翻越。
【作者简介】杜海军,大学文化,教育工作者,邢台市文学学会会员,邢台市诗人协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中国远方诗人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文学,中学起尝试写作,大学期间开始发表小说、诗歌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