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公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中国正北方,阴山南麓。
滔滔的黄河水日夜穿梭,奔腾不息,浊浪滚滚......
从甘肃、宁夏一路向北、向北......
然后在河套平原的最西部拐了一个弯,又一路向东、向东......
最后在晋陕蒙交界处的老牛湾又拐了一个弯,毅然决然地向南、向南流去......
在蒙古高原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几字湾。
几万年的泥沙淤积,几百次的改道迂回,在几字湾的腰背上留下了大片的沃土,水草肥美......
敕勒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这里的生动写照.....
这里曾是我国古代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分分合合厮杀的战场,秦直道长驱直入,从咸阳直达这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里曾发生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故事。
这里既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言壮语,也有“昭君出塞,汉匈和亲”的民族团结历史佳话。
这里也曾是清末山西、陕西老百姓走西口最后的落脚之地。
几百年来,蒙汉民族在这里大杂居、小聚居,繁衍生息,繁衍生息。
一代又一代,
一代又一代......
黄北县就坐落在这里。
黄北县县城不大,县城所在地城关镇也就5万左右人口,县委、县政府在县城正中心。县政府左前方,形成东西、南北两条柏油路,成为县城的主要街道,街道两边,顺次坐落着政府各委办局,以及学校、居民、商户等,其中最显眼的是百货大楼、工人文化宫。百货大楼是全县百姓生活消费品采集地,每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工人文化宫是全县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每年的五一、国庆游行,这里是主会场,这里也是全县各项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的中心,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工人文化宫出租给个人经营,每天放录像、电影,“叮叮当当”声音不断,也有部分外地演员来县城在这里“走穴”,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当时的流行歌曲、相声、小品,为这个小小的县城增添了一丝丝时尚的现代文化气息......
以十字路口为中心,东南西北马路边上,散落着各类商贩,有固定门铺的,有临时支摊的,虽然排列不大整齐,但本地货物应有尽有,可基本满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所需。
离县城远一点的是木器厂、地毯厂、农机厂、再往远,是化肥厂、水泥厂等。
这个时候的中国,正是改革开放的黄金十年,改革初现生机,人们刚刚解决了温饱,正兴奋地走在达小康的路上,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每天早晨,天麻麻亮,马路两边,各式早点铺就开始忙碌起来,油条、豆浆、麻花、月饼、大饼、包子、烧麦、油茶糊糊、面条、羊杂、小米粥、茶水等陆续摆上了摊位,各种小吃扑鼻的香味,随着小贩悠扬的叫卖声,充斥在周围的大街小巷,吸引着人们的味蕾......
白天,整条柏油路上车水马龙,大小汽车、马车、驴车、自行车来往不断,尘土飞扬;汽车的喇叭声、骡马的喷嚏声、赶车人的吆喝声,咳嗽声、吐痰声,孩子们的吵闹声,大人们的问候声,弥漫在整条街道上,人间烟火气十足。
县第一中学就坐落在县城西边,在东西马路十字路口往西的尽头。
县第一中学原来是民国时期荷兰传教士开办的育婴堂私塾,解放后收归国有,文革破四旧时将私塾原来几栋铺着木地板的哥特式教室全部拆除,里面的雕梁画栋全部砸碎,文物书籍按照“封资修”全部烧毁,一片狼藉;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高考的恢复,教育开始受到重视,政府在原址新建了3排15间砖瓦大平房,层高3米左右,屋顶成马脊梁形状,屋顶红瓦,东西北墙是灰色的青砖,南面绿色的铁窗户上镶着玻璃,前后两个绿色的木头门供学生进出,窗户下面砖墙白灰抹面,形成红、灰、白、绿的格调,虽然没有了原来的洋气,但也不失庄重......
幸运的是,当年传教士种下的松柏树幸免于难,现在均已成材;建国后新种的白杨树,已经长到10米左右高,腰身近30公分,每到秋天,大片大片的、金黄色的白杨树叶随风洒落,校园内一片金黄,在师生们的脚步下发出沙沙的声响。偶有微风吹过,落地的树叶又随风而舞,在空中飘荡,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遐思......
特别是恢复高考后,随着每天教室里传出的朗朗的读书声,这里也成为当地一道带有书香气息的亮丽风景线......
每天早晨,当学生们到校开始晨练时,学校大喇叭里,歌曲《校园的早晨》就飘荡在学校的上空:
沿着校园熟悉小路,
清晨来到树下读书,
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
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
亲爱的伙伴,
亲爱的小树,
和我共享阳光雨露,
请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
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请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
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当时,电影《少林寺》风靡全国,县城电影院就在学校的西墙外,每当《少林寺》开演后,声音就会从电影院飘洒出来,特别是当电影里的女主角丁岚扮演的少女白无瑕在嵩山上扬鞭放牧,天高云淡,清风徐徐,群山巍巍,随着羊群“咩、咩、咩”的叫声,和白无瑕轻轻地挥动着鞭子的声音,电影主题歌《牧羊曲》就缓缓地展现在人们的脑际:
日出嵩山坳,
晨钟惊飞鸟,
林间小溪水潺潺,
坡上青青草,
野果香,
山花俏,
狗儿跳,
羊儿跑
举起鞭儿轻轻摇,
小曲满山飘,
满山飘.....
莫道女儿娇,
无暇有奇巧,
冬去春来十六载
黄花正年少,
腰身壮胆气豪,
常练武勤操劳,
耕田放牧打豺狼,
风雨一肩挑,
一肩挑,
一肩挑......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金星,这时正在这里上高中。
金星十七周岁,穿着一身黑灰色的旧衣服和一双黄胶鞋,衣服尽管褪色了很多,但洗的很干净;黄胶鞋是他来学校前姐姐亲自在百货商店为他买的,如果不是在县里中学上学,他平时穿的均是母亲自己做的牛鼻子鞋。所谓牛鼻子鞋,就是为便于脚进出方便,做好的鞋面开口处呈人字形,像牛的鼻子。
金星身高1.7米左右,110斤重,由于身体快速发育与营养跟不上,形成瘦高的个子,细长的脸型,发黄的面色,但也显得很精神,在同学中鹤立鸡群,一眼就能找到他。
金星一头乌发,单眼皮,小眼睛,浑圆的鼻头上面,架着一副眼镜,厚厚的嘴唇,给人一种敦厚沉稳的模样。
金星说话较少,眼睛总是忧郁地看着前方,敦厚沉稳的模样后面,让人觉察不到一股难以琢磨的刚毅、坚强......
尽管当时农民生活已经有所改善,尽管学生们每月给学校交的伙食是30斤粗白面,但是,当时,学校食堂每天给学生吃的中饭、晚饭均是钢丝面白菜汤,或大馒头白菜汤;早餐不供应,学生们自己到外面小卖部买早点。
所谓的钢丝面,就是90%的玉米面与10%的白面和在一起做成面团,将面团用压面机压成细丝的条状,在大笼屉中蒸熟,然后上面浇上大白菜土豆汤,撒一点盐和几点油,因面条形状像钢丝,且吃进肚里难以消化,大家形象地称其为“钢丝面”
所谓的大馒头尽管比高粱面饼、玉米面饼有所改善,但经常不是发酸,就是有沙子的伴随物,让人难以下咽......
所谓的早点,无外乎8分钱一个咸饼子,1.2角一个甜饼子;或8分钱一碗素面,1.2角一碗肉面,而所谓肉面,也只是在面条上面放一星点碎肉末而已......
顿顿如此,天天如此,月月如此......
金星有一次晚上到同学米翔家里取学习资料,正赶上晚饭时刻,米翔妈妈给金星盛了一晚菠菜汤和一个馒头,那柔软细腻的白馒头呀,让金星舍不得下咽,他本打算带回宿舍,慢慢品尝,但他知道,在同学家里吃饭,带走馒头是很不礼貌的;他只能恋恋不舍的将雪白的馒头一点一点往下咽,雪白的馒头对味蕾的刺激,让他终身难忘......
以至于后来,每当他再看到白馒头时,总会意念中想到中学时期米翔同学家里的雪白馒头......
以至于工作后,每当人们讨论纯白馒头营养不好,不如带麸皮的粗面馒头更有营养时,他只能苦笑一下,无以言对......
食堂在学校的西南角,平时用作住校生吃饭,全校师生大会也在这里举行。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黄金季节,但是,他们住校生的伙食仍是钢丝面、酸馒头......
傍晚时分,学校刚放学,住校生们带着饭盒去食堂打饭,金星也跟着同学们进了食堂。
金星是从农村来到县城读书的,老家离县城45公里,对于从小吃饭有上顿没有下顿的他,能够在亲戚推荐下,父亲又送给校长送了100颗鸡蛋,才进入县城上高中,而且一上就是两年,对他而言,已是莫大的开恩;特别是,他在今年高考仅以一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后,能在学校继续补习,继续埋头苦读拼搏,继续参加明年的,像几百人挤独木桥似的高考,对这类饭菜,也无所谓好坏,也不是他考虑的主要内容。
金星正准备打饭,这时,同学米翔和他说,家里给你捎来了粮食,要尽快去取。
金星就让其他同学代他打饭,让米翔骑车带着自己,先把米翔送回家,自己再骑着米翔的自行车取上了家里捎来的,用装化肥的蛇皮袋包裹的白面烤馍和油茶(白面加猪油炒成的面茶)。
当他看到白面烤馍和油茶时,想到70多岁的父母还在地里劳动,一身泥,一身水,一身汗,他一点帮也不上忙,还在花父母的血汗钱。
他猛然想到了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那皱褶的如树皮般的面孔,干裂的嘴唇,长满老茧的手,稀疏的胡须,特别是那双眼睛,正怔怔地盯着他......
是的,油画中的父亲就是他的父亲,一阵难受涌上心头......
取上东西后,他骑车没有回学校,而是绕了个大弯子,有意无意的拐到了通顺街37号,停了下来。
这里是他同学琳琳的家。
琳琳的家在马路南侧,大门在西北角,带有南房,是一个方方正正的院落,一看就是一户殷实的人家。
高中两年,琳琳和他是前后桌。
琳琳身高1.65米左右,齐耳的短发,瓜子脸,白白嫩嫩的光滑的脸颊,满满的胶原蛋白,两道弯弯的柳叶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高高翘起的鼻子,薄薄的小嘴,嘴唇光滑细腻,刚刚隆起的胸部、臀部,谁都愿意多看她一眼.....
琳琳穿着蓝色上衣,黑布裤子,站在那里,像一颗小白杨,清清爽爽,秀气无比;走起路来,像一株杨柳,随风而摆;笑起声来,清脆动听,像一串银铃飘荡在你的耳边.....
她们很少说话,琳琳偶尔有不懂的问题,会回过头来,问他一下,他也尽量的给与解答;有时,琳琳的短发会划过他的手指,让他有一种发舒的感觉;有时,会说话的眼睛瞟上他一眼,他立刻害羞的低下了头,心头通通跳;有时,他甚至闻到了她的体香,让他摇摇欲坠,恍在梦中......
薄永清,男,1966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1988年本科毕业于内蒙古财经学院金融专业,2000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6年博士毕业于西安交大经济与金融学院。毕业后,曾先后在人行县支行任行长,二级分行任办公室主任、人事科长;某城市商业银行总行副行长,出版《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一书;现为全国股份制银行总行授信审批部副总级审批人。目前在家乡赞助乡村文化活动,整修乡间公路,在母校召集爱心人士成立助学金,完成学校操场的美化硬化工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