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魏武宁(遗作)

(一)华罗庚给我们讲“统筹方法平话”
1965年五月,我在贵(阳)昆(明)铁路建设工地任工程师。1964年有30万铁道兵和铁路职工参加的西南铁路大会战开始了,这在新中国史无前例。
为加强对西南铁路建设的组织领导,中央在成都成立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由政治局委员李井泉亲任,下设工地指挥部。初期在建的铁路有川黔、贵昆(以上两条续建)和成昆三线计2198公里。“工指”驻贵州省安顺县。
我所在单位是铁道兵五师,管辖工地是贵昆线中段、云贵交界的宣威、威宁两县境内的梅花山至宣威段,全长137公里。全段山高谷深、地形险峻、溶洞发育、暗河密布,是全线工程地质最复杂、工程最艰巨的地段。其中,全长3968米的梅花山隧道为全线的控制工程,由我师隧道施工能力最强的二十三团施工。最高桥梁为两省交界的天生桥特大桥,高达40余米,钢塔架墩身。
1965年五月初,为开拓技术干部的视野、全面提高理论水平,应工地指挥部领导邀请,华罗庚教授到西南铁路建设工地进行考察讲学。他首先深入梅花山等重点工程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尔后在安顺洪山宾馆讲授“系统工程学”。参加培训的有各团、处及以上单位技术人员百余人。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难得的学习。
华教授针对铁路建设的施工实际,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讲解施工过程中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等诸要素的控制,进度图的绘制以及工期控制因素的分析(称为主要矛盾线)以提高部队的施工管理水平。
华教授在授课中还介绍了美国运用这一科学理论组织“北极星核潜艇”的研制,使其完成工期大为提前的案例。这在六十年代上半叶能听到关于西方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是极其难得的。对于世界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华先生居然从家庭主妇起床后如何巧妙地安排家务劳动,以使效率最高(即“平行流水作业法”)说起,并将讲座命名为“统筹方法平话”。
我们上午听课下午讨论。最让人感动的是这样大的数学家还下到宿舍参加我们的讨论,华罗庚先生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让我永生不忘。
西南铁路建设十年,上述三大干线完成以后还紧接着建成了襄(樊)渝(重庆)线和湘(株洲)黔(贵阳)线,合计建成干线总长3915公里,西南铁路网从此形成基本骨架并有多个通道与内陆腹地连接。

(二)铁道兵工程学院进修
1962年春节刚过,我在一营工地测量时接到通知要到石家庄铁道兵学校学习。让我赶快回到三营。这是铁道兵在铁校举办的技术干部进修班,第一期23团的张维屏(唐院同届校友)参加。我很快交待好工作按要求收拾行装到团部办理手续,特地去请教一下黄总。黄总也为我能有这次学习机会感到高兴。认为应该着重学习规划、方案、新的施工方法工艺,以及新的设计理念、方法等。团部驻在贵州威宁,因此我的旅程就经23团团部直抵安顺上火车。
抵达石家庄学校报到后,我们被编为18中队。全队40余人,有团总工或资深工程师多人,论资历我是最低等级的,因为毕业不到三年。论年龄我最小,时年23。中队按军校要求住大宿舍,单人床。不过,有打呼噜者可以照顾。特殊的是我们的早操只在周一安排队列训练,其他时间练太极拳。
没有料到的是,同时分配到铁道兵的20人中有孙和松、姜振亚、杨国耀和我四人,铁道、桥隧各2人。这实属不易。五师参训的还有23团的杨洪志,是母校56年的校友。各师参训的学员中的唐院校友就更多了。
开训仪式领导宣布训练计划,除了原计划的三个月交流、学习外,还增加编写教材的任务。因为铁校暑假后升级为工程学院,专业课需作教材准备。因此学习、工作的时间合计为一年。
学习交流如期开始。均由兵部机关、校方与各师有造诣的专家学者讲课。例如:兵部资深工程师庄振为讲“铁路桥梁桩基设计”、校方教员楚星讲“挡土墙设计”、七师31团总工程师胡承汉讲“西江大桥的沉箱施工”,都是现场可能遇到的课题而平时不易接触到的。通过这些讲座,我有深切的体会:在现场好像只要会抄平打线、照图施工就能对付,其实不然。我们只要眼界开阔一些,看得早一点、远一点就不应该满足于对方眼前的简单需求。
学习交流结束,学员队摇身一变,转为指挥系九班,任务也随即明确。我与同届学兄、二师的杨国耀分在“路基组”。组长是学院的屠老师。其实当时刚出版的高校教材就有《铁路路基》一书,我们的任务是编写一本更适应部队施工实践需要的教材。为此我去了京唐两院,收集有关材料。这是我毕业后唯一的一次返回唐山母校,在招待所住了两晚,与文熙、文焕伉俪畅谈同窗情谊与别后情况。由于时值暑假,其他师友同窗都没有见到。

石家庄学习历时一年整。是难忘的学习机会。大有如鱼得水之感。我在这里开阔了眼界,发现了差距,在理论探讨及计算能力方面五师确实不如别人,亟待提高。
学习的压轴戏是铁道兵科研院介绍隧道快速施工的最新成果。报告人是母校57届学长宋德文。宋学长是我在唐院四年大学生活的偶像。1956年3月,在院“三好学生颁奖大会”上因是唯一连续四个学期“优等生”而获铜质奖章的殊荣,作为获奖代表讲话。如今他已经事业有成,在隧道快速施工课题这个部队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了阶段性成果,祝福他和科研院的同仁们。
(三)母校传统 薪火相传
铁五师部队建设取得的成绩,无不浸透着西南交大校友的辛勤汗水。如时任师司令部副参谋长的刘吾骥。这位领导,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首届干部班,是抗日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我在唐山时曾去请他给我班讲革命故事,所以特别熟悉。他分工管技术革新工作,我一直在他的领导下工作,所以关系密切。
同是1957年干部班毕业的科研科长康希圣科长,虽然不是我的上级,但在司令部、科研科主管技术部门,只是工作侧重点不同而已。
五师首任总工尤经远先生是母校的老学长,五师承担天兰铁路建设时,工程技术人员来自衡阳铁路局和西北干线铁路工程局两个单位。从那时起,他就是师里的总工程师。我从1959年底至1973年底直接或间接在他领导下工作。1967年春节后,师里召开工程会议。那时我团成昆线隧道都在进洞阶段地质复杂、石质松软、跨度大的还处在坍塌威胁之下尤其是枣子林隧道出口、干田堡一号隧道的二、三线地段。成昆线组织很多新技术攻关战斗组,“大跨、松软地质开挖半永久支护(花拱支护)”是其中之一,我团三营的上述工地就是战斗组工作地点。会议间隙尤总为我团召集小范围会议,了解花拱进展情况,解决问题。1974年初,我进疆参加南疆线建设。尤总由于年事已高就没有进疆。
在我到铁五师之前,毕业于我校的学长还有师作战科的伊鄂和科研科的杨鸿志、24团的马钟琪三位。他们经过修建鹰厦、外福两线的锻炼,业务已很成熟。1963与1965年全师还从兰州局和全国各局调来二批技术干部,后来任22团的袁金生总工程师就是三线建设时期支援部队来的,这些技术人员中很多是我校毕业生。
再后来,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母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分配到铁道兵的校友与日俱增。部队建设与战斗力犹如猛虎添翼。与此同时,随着国力的增强和部队(总公司)装备实力突飞猛进,施工能力迅速提高。这才造就今天我们国家那灿若星河、震撼世界的超级工程。

槛外人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