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缘于成心
——《齐物论》读书摘要及心得(四)
吴文亮
是非缘于成见。因为人人有心,有自己对是非曲直的判断的标准,便产生了“成心”。成玄英讲“执一家之偏见者,谓之成心。”成心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主观成见。成心,人人皆有。不论是知晓变化的智者,还是普通人,甚至于愚蠢的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成见。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到)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如果说心中没有成见,却有是非观念,这就好像说今天去越国而昨天已经抵达了一样,这是把没有的当成有。把没有当成有,就算神智如大禹也不能理解,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言非吹也,言者有言(有言:至理)。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鷇音:小鸟破壳而出时发出的叫声,指幼稚之言。)亦有辩(辩,区别)乎?其无辩乎?”言论出口,并不像一阵风吹过,辩者都认为他们所说的都是真理(他们认为自己的是非之争都是出于公心而非私心)。其实,或许连他们也不能确定他们所说的是不是真理。他们所说的果真是真理吗?或许他们说的根本就不是真理吧?或许他们认为自己的言论与将要破壳而出的小鸟鸣叫声有所不同,可二者有区别吗或放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有成心,便有了成见。而自我有了主观成见后,便必然认为自己的所“见”,便是“是”,自己的见解便是至理;他人的所“见”,便是“非”,他人的见解或异与自己的见解便是谬论。这便产生了是非,有了是非,便产生了争辩。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真理)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认可)?”“道”被什么遮蔽了,以至于真伪难辩?真理被什么遮蔽了而造成是非之争?“道”去了何方,为什么不存在于人的心中?真理处于何地,为什么得不到人们的认可?这里的道,与老子道不同。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老子眼中的道,在天地出生之前便存在了,可以成为天地万物的母体。而庄子的道,指的是万物之中共同的存在,能使物成为物的因素,也是“物”之所以为“物”的本质。

造成这些混乱和争辩的,就是因为有成心,所以“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往往往被小的成就所隐蔽,真理往往被荣华富贵所隐蔽。如此,才有了以儒墨两家为代表的各类大知、小知互相攻击“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肯定对方所否定的,否定对方以肯定的。从而陷入了无休止的争斗。与其如此,“莫若以明。”用清明的心去关照这一切纷争。什么是以明?以明,便是以道明之,站在“道”的角度去看待一切是非之争。如何进入“道”的境界?便是要“丧我”,去除一己之私心,去除成见,去除“小成”和“荣华”,这样才能让道回归人的心中。而当道回归人心之后,再去看待那些是非,便像“鷇音”一样可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