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鱼共头图与人类起源的发现
文/吴光华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发表的人类起源的科学论述与苗族“三鱼共头图案”的联系竟然如此巧合。有人问三鱼共头图选择的动物为什么是鱼而不是牛或狗等,科学家的这一发现有力回答了这个疑问。
《极目新闻》报道:生存在4.36亿年前的古鱼类,灵动地在古海洋中游动着,这是我国科研人员根据在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发现的一批鱼类化石标本复原出的景象。在新发现的化石标本中,科研人员找到了全球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化石,发现了最古老的有颌类奇迹秀山鱼等一批古鱼类化石,揭示了有颌脊椎动物的崛起过程。9月29日,《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发表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集中报道了这批有关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
最新发现的5种志留纪古鱼新属种的三维艺术复原,从上到下分别为蠕纹沈氏棘鱼(Shenacanthus vermiformis)、新塑梵净山鱼(Fanjingshania renovata)、双列黔齿鱼(Qianodus duplicis)、灵动土家鱼(Tujiaaspis vividus)和奇迹秀山鱼(Xiushanosteus mirabilis)。这些鱼化石的时代分别为4.36亿年前和4.39亿年前。(拟石科技制作)
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但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距今4.4亿年至4.1亿年前的志留纪期间,发现的有颌类化石凤毛麟角,关于早期有颌类生物仍存在3500万年的化石记录空白。
近十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团队踏遍我国志留纪地层可能含鱼的200多个地点。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为填补这一空白提供了重要证据。发现的过程则颇有几分“运气”,2019年,科研团队在重庆沿着一处新修盘山公路仔细搜寻,在路边一处凌乱的岩石堆,地质锤一次不经意的敲击,找到了打开这一鱼类化石“宝库”的钥匙。
一块仅有巴掌大的化石石板上,数十条鱼类化石清晰可辨、活灵活现。“我们从没有期望,在这么古老的地层里发现这么完整、精美的化石标本。”朱敏感慨道。
运用高精度CT扫描、精细三维重建、扫描电镜元素分析、全光位图像等技术,科研人员从化石中发现了奇迹秀山鱼,这是当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有颌类,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大大前推了1100万年,将若干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中。最古老完整保存的棘鱼——蠕纹沈氏棘鱼也被发现,这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关联完好保存的软骨鱼类大化石,证明了鲨鱼是从“披盔戴甲”的祖先演化而来。无颌的盔甲鱼类灵动土家鱼则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提供了关键化石证据。
苗族的三鱼共头图是苗族人对人类起源的科学猜想,相传有三条巨大的鳌鱼(神鱼)用头顶着一块巨石在无边的大海上游,巨石由于得到水的滋润,于是生长出世间万物成为大地,苗族坝哪人就生活在这块巨石上,苗族坝哪人才有了自已的语言和文字,在这块大地上面繁衍生息,后来才有了人类社会。所以后来坝哪用三鱼共头的图案作为图腾。据了解在湖南贵州等许多苗族村寨的石板路上都有这种图案的石刻。现在城步坝哪文化中心的石刻下安放的三鱼共头图,就是在新岭村长兴家垌发掘的古代石刻,图案清淅,是用简单的铁器雕琢的坝哪图腾。石刻历经风雨雪霜,有上百年的历史,但由于当时工具简单,雕刻线条显得粗糙,具有较为原始的特征。三鱼共头图象征着苗族人团结奋斗,不怕艰难困苦的大无畏民族精神,同时更加有力地说明苗族坝哪人的科学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的紧密联系并不是偶然的,是苗族人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得出的科学推想。这种推想既具有科学性,印证了人类的起源与鱼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之所在,激励着这个苦难的民族走过千百年的迁徙和发展壮大的道路,激励我们苗族人继续保持这种伟大的精神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作者简介】
吴光华,网名(阅读者),男,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人,退休教师,东方文明传播会湖南分会会员、理事。东方兰亭诗社会员。湖湘文化交流协会会员,自幼爱好诗歌音乐,喜欢阅读和创作,2016年退休回家开始学习写古诗词,作品有《七律 春绘》《绝句心绪吟》《绝句摘梅》等多篇格律诗词先后被《中华诗词导刊》、《流年诗韵》、《东方兰亭诗社》、《中央电视台礼宾书》等多家刊物选登,在《都市头条》发表过多篇文艺作品,还有多幅楹联及数十首格律诗词散见于城步诗联协会及东方文明传播湖南分会的微信平台。欢迎广大网友转发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