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里的中国《传习录》宣讲稿
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王阳明
文/魏玉秋(山东)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感谢李总为振兴临清文化建设,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欢聚一堂,读书育人,重温经典,对话先贤。感谢大家走进京杭书院,凡来书院的人都是热爱读书、爱好学习的人,都是有梦想的人,都是具有大智慧的人。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先辈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世代国人通过重温经典汲取多方面的营养,传承优秀文化,创造新的生活经验。
重温经典,对话先贤,仍然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保持民族自信的一条有效途径,中央台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系列经典,所承载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观,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它对于我们涵养人文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是五老志愿者魏玉秋,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王阳明》学做圣贤,让自己更优秀,让生活更美好。

王阳明,名守仁,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宋代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在古代,一个人只要考中状元,也就登上了学识的顶峰。王阳明的父亲,明朝成化十七年状元及第。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人事部长。
童蒙养正,少年立志。王阳明幼年随父进京,入私塾学文习武,十分刻苦。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就问私塾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说:读书学习,金榜题名,获取科举功名就是第一等事。他当时就反驳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光宗耀祖,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这就是天资聪慧,勤学善思好少年王阳明远大的抱负和宏伟的志向。王阳明12岁励志学圣贤,21岁中举人,28岁进士登科,正式步入仕途,精通儒、释、道三教。
37岁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遭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历时三年。驿丞就是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的小官。驿丞不属于朝廷在册的官员。

王阳明从北京来到西南边陲的贵州修文龙场,穷乡僻壤,少数民族杂居,贵州属于云贵高原,穷山恶水,流传有这样的民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物产匮乏,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民生艰困。王阳明在龙场宁静而艰苦得环境中,结合历年来的遭遇使其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人的内心自然包含万物运行的规则,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他认识到圣人的光明品质人人都具备,这个光明的品质即是良知,良知是从内心生出的,想从外面的事物寻找良知是错误的。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是王阳明思想的转折点。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王阳明到龙场后,正是在这毫无杂乱的环境中,悟出了心学,从此一路升迁,官至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在经历了磨难以后的他,最终奠定了不朽的丰功伟绩,也成为了明朝时期最有名气的思想家。
我们今天学习经典、传承经典,怡情益智,自我提升,学做圣贤,就是为了教育孩子学第一等识,为第一等事,立第一等志,做第一等人。
王阳明的思想内容大致可分三大部分:
一、心即是理的人生论
王阳明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从内心出发,一切统一于心。提出了心学的奠基思想:“心即理,心外无物!”标志着心学创立的开始。开启了我国500年来思想史上最大的变革。
故而,当今时代传承中华文化经典,倡导读书学习,增强文化自信,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二、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纠正了宋代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故而当今时代倡导立德树人。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就是知行合一。
三、致良知的修养学说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自己的内心回归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

咱们说一说中国古代四大名儒:即是春秋孔子、战国孟子、宋代朱熹和明代王阳明。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春秋》著《论语》被后人尊称“至圣”
2.孟子,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元朝追封为“亚圣”,著《孟子》一书。
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罢黜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因而受到中国历代儒客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3.朱熹,南宋时期理学家。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著作《四书集注》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
4.王阳明,明代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国学经典: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

再谈一谈中华三大千古完人
一是孔子,二是王阳明,三是曾国藩。
晚清名臣曾国藩,被世人奉为“官场楷模”,有“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之说。他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他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使命,被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家书》传天下,是修身治家的必备宝典。
下面我粗浅的解释一下“人生三不朽”之说。
人生有三不朽之说,叫做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立德指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功指完成大事业。立言是为世人留下学说。

再进一步阐述:
立德就是能认真践行主动宏扬前人留下的道德规范。
1.行善积德。
2.好学养德:勤奋学习,终身学习,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就是有德之人。
3.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心态也是一种美德。
立功对现代人来说,能完善自我、做好自己,发挥应有的作用,保持个人及家庭的可持续发展。
1.做好自己。
2.做好工作。
3.育好后代。
立言是指为后世留点思想、言论和知识。
1.留好风气。
2留好名声。
3留好家风。
这三条中,立功要看风云机会,立言要根据适当环境,只有立德没有局限性,全在本人自身修行修为修养。
通过观看《典籍里的中国》《传习录》,重温经典,对话先贤,受益颇深,致良知是王阳明的心学主旨,良知人人都有,人人自足,只要我们好好读书学习,自我修心修行,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贤达之人。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加强人文精神养育,增强文化意识,共享国学之美,让古典文化焕发出青春光彩。为传承中华文化,厚植爱国情怀,把传统经典中的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一起互动,共同进步,共同提升。

老师们,朋友们,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腾飞、文化觉醒的新时代,你不学习,你不进步,你不觉醒,你不发展,你将被社会淘汰,一败涂地,没有人会怜悯你。应该趁着大好时光,勤奋学习,适应形势求发展,与时俱进创辉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关键就那么几步,升学、就业,婚姻、家庭,抓住机遇至关重要。有时候你一旦失去机遇,你将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同龄人。一旦错过时机,你就是再做十二分的努力,往往总是落后于别人。
老师们,朋友们,孩子一天天成长,知识一天天积累,我们每天茶余饭后引领孩子诵读国学,孕养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为人处世才有灵气,才能让孩子自尊自强长志气,有骨气,更好地立足社会,随着时光流逝,贵在坚持,你的孩子一定会博学多才,一定会出类拔萃。只有孩子幸福,才有家庭的幸福。
我们今天观看《传习录》,对话先贤,诵读国学经典,明理开悟,滋养才气,怡情益智,很多智慧大多来自书中,将平生所学,内化于心,外现于行,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
致敬先贤,传承精神。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踏实肯干,由理论到实践,提高新能力,增长新才干,让生活更美好。
读中华经典,与圣贤相伴,滋润心灵,培养自家心体。致良知,见贤思齐,为善祛恶,学做贤达之人,让自己更优秀。
这就是京杭书院崇文向善,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初衷,也是咱们大家的共同心愿。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魏玉秋:女,汉族,大学文化程度,山东临清市人,国营企业退休干部。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临清市作家协会理事、临清市诗词楹联学会外联组长。爱好诗词创作,多次在国家级报刊发表作品,并且获奖。多次被评为临清市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临清京杭书院,成立于2020年,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公益服务范围是“藏书、讲学、京杭运河文化学术研究;开展周易、儒学、诗词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公益讲座与培训;旨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构建百姓精神家园。
李忠厚院长热心公益事业,恭候大家莅临指导。


2021年临清京杭书院获孔子学堂授牌,以“乡村儒学”为切入点,推广普及儒家思想、儒学文化。
(本期总编:运河浪花)

总编简介: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康庄人。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民盟盟员,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市关工委宣讲团成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临清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擅长书法、篆刻。1988年30岁开始写作,编著六部书稿,出版三本:1990年出版《史地歌诀》1991年《新编历史歌谣》荣获地区首届优秀图书三等奖。2021年主编《家教文墨香》由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著书立说搞讲座,举办读书报告会,为政府为百姓做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