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岳父岳母
文/王宽鹏

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岳父去世10周年了,岳母去世也已6周年了。我们计划要专程回兰州搞个小型纪念活动,可最近疫情严重,不能回去。在感恩节来临之际,我只能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情,写写我平凡而质朴的岳父岳母,权作是对二老的感恩和怀念。
我的岳父张亚雄,陕西省佳县店镇悖牛沟村人,生于1936年7月5日。虽然家道殷实,比较富足,但他的父亲却英年早逝,从此便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后来他的母亲改嫁,18岁那年,也就是1955年,他孤身一人离开了陕北老家,千里迢迢来到兰州,投奔他的族人张达志(兰州军区司令员)和他的姨叔张士业(甘肃省储备物资管理局局长),参加了工作,从此改变他的苦难命运。

我的岳母张玉珍,甘肃省临洮县潘家集乡潘家集村人,生于1937年10月26日。她是姊们6个年龄最小的,上面有一个姐姐,4个哥哥,她完小毕业后,回乡务农。虽然家庭贫寒,缺吃少穿,但却得到了父母的呵护,姐姐和哥哥的宠爱。
1960年,岳父和岳母结婚,岳父从兰州饭店调到兰州中兽医研究所工作,岳母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同时,也安排在兰州市第二建筑公司工作,后来调到兰州市自来水公司工作。岳父和岳母婚后生有两女一子。
岳父岳母为了一家人的生活,风里来,雨里去,吃尽了千般苦,受尽了万般难,熬过了六七十年代年的苦难日子,不仅为了儿女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且为了外孙女、外孙子和两个孙女们的成长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岳父岳母虽然日子过的不是很富裕,但老家亲人的困难他们也全力帮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岳父岳母把奶奶从陕北接到兰州住了一年多时间,算是为老人尽了孝。紧接着又把叔叔的女儿刘红、姑姑的儿子张军楼和张军美叫到兰州来生活,工作,让他们见世面,给他们寻出路,找事干。
为了使家里的生活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岳父岳母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先后配送过牛奶,打扫过卫生,喂养过鸡,做过点心,卖过面条,从而使是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岳父岳母对我恩重如山,令我难以忘怀。我和媳妇刚结婚前四五年,基本上都是吃住在岳父岳母家里,我儿子出生后也一直由他们带着,直至上小学。我儿子在西固兰炼一中上高三时,我在部队某团任政委,工作繁忙,脱不开身,媳妇在单位上班,工作也比较忙,岳父岳母不让我们俩分心走神,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住到西固兰炼一中旁边小区租赁的房子里,白天给我儿子做饭,晚上陪我儿子复习,2008年7月,我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被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录取,这都是岳父岳母不辞辛苦的付出和功劳。

2011年7月,岳父岳母在我媳妇和大姨子的陪同下,坐火车,乘飞机,到武汉看望了正在上大学的外孙女谢姗,之后又到南京、杭州等地旅游观光。2014年6月,我和媳妇开着私家车,陪岳母和大姨子,到甘肃天水、陕西西安、山西灵石王家大家、太原晋祠、忻州五台山、大同云岗石窟旅游观光,烧香拜佛。随后从山西临县过黄河,到岳父老家陕西佳县店镇悖牛沟村问祖寻根,到岳父祖祖辈辈居住的老院拍照留念,看望了岳父的本族堂弟,并到山峁张家的祖坟,给岳父的爷爷奶奶和父亲上了坟。之后又到张仁家洼村看望了岳父的妹妹和妹夫(我们的姑姑和姑父),姑姑的大儿子(我们的表弟)张军楼陪同我们游览了久负盛名的白云山。之后沿京藏高速,经陕西榆林、宁夏银川、青铜峡、中宁、甘肃平川、白银回到兰州。

岳父岳母为人厚道,待人热情,凡是陕北老家和临洮老家的亲戚,乡邻到兰州出差,办事,打工,看病,他们都要叫到家里,既给管吃,管住,又给出主意,想办法,跑东问西为其帮忙,走时还要把钱物给带上。我兰州和外地的许多亲戚,战友,老乡,朋友都到过我岳父岳母家里,得到过二老的热情招待。
岳父岳母勤勤恳恳,辛辛苦苦,无怨无悔,恩恩爱爱一辈子,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工作单位和自己的家庭,苦日子过完了,好日子刚开始,二老却离我们而去了。2012年11月19日,岳父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逝,享年76岁。岳母慈心向善,吃斋念佛,2016年8月13日,在无牵无挂中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于家中无疾而终,享年79岁。

如今虽然二老离我们远去了,但他(她)们的音容笑貌却永驻我们心中,他们的全力扶持之恩我们永远铭记于心,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与人为善的品质将永激励我们前行。

作者简介
王宽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陕西省洛川县人,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研究员、理事、副秘书长、网站记者、编辑,国际网络文学联盟军旅文学部编审,《洛川文学》特约作家。1981年10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新闻报道员、干事、科长、副处长、团政委、甘肃省军区军史馆筹建办公室主任等职,上校军衔。工作之余,爱好写作,笔耕不辍,有600多篇新闻稿件、论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被军内外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40多篇获奖。因写作成绩突出,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