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国人的面子
文/子秋
人格(personality) 一词的拉丁文本义是面具,但当我们把这概念用于比较中国人的人格特徵时,便可以发现它在中国还有一个更恰切的表达词,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时常所言“面子”的说辞。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制》一文中有非常形象的论述。他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
林语堂先生将“面子”描述成了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他所指的“脸”就是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面子。
在他的叙述中,这个犹如万花筒一样的“面子”世界里,人们有时为了面子懊恼,有时又为得到了什麽面子,而忽然间变得欢心鼓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又变成了一种遮掩人本来面目的道具,似乎只有把这种道具戴在头上穿在身上,才能遮盖住自己的不堪,显现出自己的光彩出来。
而面子一词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社会心理的深层意象。哪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面子”,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也都有自己的“面子”可讲。
要面子已然成了人类各种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但这个词却被中国人异乎寻常地重视。它实际上已成为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一种“潜规则”。
在中国人的婚丧嫁娶中,攀比讲排场盛行。这种现象固然有着深刻的民俗文化根源,主人通过大方置办酒席,在人情世故的“微环境”中展示厚实家底,以满足“爱面子、讲排场”的攀比心态。
若让一个中国人处在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他可能就根本不会考虑“面子”问题;而每当熟人在场时,他就会对“面子”格外在意。这种人为了在熟人眼里“有面子”,甚至可以在陌生人面前牺牲“尊严”。
在《孟子》里有个故事说,一个齐国人每天跑到城外坟地里,没脸没皮向上坟的人讨供品吃,一家的供品不够吃,又跑到下一个坟头接着要。吃饱了就回家咂着嘴对老婆吹嘘,说是“有钱的员外”请自己喝酒吃肉了。
有些人哪怕平时在外招摇撞骗、偷鸡摸狗、假扮残疾人沿街乞讨,从不会考虑这样做有没有面子,然而逢年过节回老家却一定西装革履,还要弄辆好车,按着喇叭进村,以显摆自己在城里“混得好”。
对大多数人来讲,种种为了脸面的作为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在面子的压力下的不得而为之。
中国人的“死要面子”经常使在中国的外国人感到荒唐和可笑。面子成了一些人愚昧固执的动力,它甚至变成了“伪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透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一种自我感觉。
国人过于重视面子,但从心理学角度讲,它又是自卑及内在价值缺乏信心的表现。
所谓面子不仅仅指头的前面部分,而是在人类竞争文化长期影响下,演化成的心理定势,最后以感情形式存在于心理结构之中。面子在群体价值观的不断强化下,对人的各种行为形成潜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面子它细若蚕丝、薄如金箔,既当不得饭吃,也当不成衣穿。然而,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却又使人举得起来而难放下。“死撑”大概指的就是要面子的最典型表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日常生活中的“不要脸”、“给面子”、“人要脸,树要皮;饿死事小,面子事大”、“打肿脸充胖子”等等,都是因为面子受损伤害到自尊的表现。
人们往往将尊严和面子相提并论,然而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个人可以用性命去保卫自己尊严,但却不会因为面子付出自己的生命。
但凡事有例外,有人确实会为了所谓的“面子”替人两肋插刀,甚至去挨枪子儿,只能说这人脑袋被驴踢门夹,蠢极了的行为而已。这类人既是面子的极致践行者,也是面子的极端受害者。
尊严跟利益、道德、生存息息相关。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如果自身行为违背所处社会的道德规范,就会受的不被尊重的对待,不会被人重视,甚至受到鄙视。所以人们往往用崇尚道德来支撑自己的尊严。
失去了尊严在很多人来看是属于没道德的,如果失去了道德和真理,就当下流行的话来讲,等同于令人鄙夷的“社死”。
但有人却把面子和自尊心相混淆。从本质上说,尊严是灵魂的孤傲,而面子仅仅是虚荣的火苗而已。过度追求“面子”,不过是尊严物质化后扭曲的产物,最后变成虚荣给自己打造了一副桎梏罢了。
人类的物质文明演变到今日, “自尊”、面子和虚荣在商品经济的催化下扭结到了一起,并占据了生活的半壁江山。
女人的脸面不可谓不金贵,一小瓶擦脸用的油脂价钱远远贵过一年的米钱,男人的一块手表,价钱更是超过一世吃下肚的米钱。
从个人到社会,比比皆是的“面子工程”而衍生的虚荣经济,已远远大过使用价值经济的规模。人类为面子付出的代价超过了为生存而付出的代价,甚至搭上了环境资源的代价。
虚荣和面子使人着了魔,即使寻常生活出了危机感,也不会放下面子去做一些优化生存的事情。
男人在外西装革履,但在家时为了不小心打碎了一个鸡蛋和老婆吵得脸红脖子粗,原因就是因为“面子”供了一套自己力不能及的大房子,由原来的小康之家变成了蜗牛一族。
面子成了一昧做给人看的戏,如果戏演砸了,吃苦头也就是自然的了。
面子是人类竞争文化的产物,也成了世俗中优越感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把这一问题上升到国家、宗教及文化冲突的层面,就会发现「面子」所表现出的恶质文化因素,竟然无处不在,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矛盾之中。
当我们回顾一场场古今中外非正义战争,无不发现其中都有一个充满着野性炫耀展示自己“面子”的角色存在。当下如此,以前亦如此。
作为一种有着鲜明感性色彩的本能文化行为,不可否认,面子的存在有着它的必然性。但我们无论从政治经济或每个人的行为来说,千百年来所付出的代价可谓不菲——它消耗着我们所拥有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很大一部分,以用来填补人性中虚荣和贪婪带来的缺憾,并引发出数之不尽攀比和掠夺等问题。
由此而言,人类作为一种有了觉悟意识的物种,在前行的路上跌跌撞撞时,营造如此愈演愈烈的“面子”浪潮,这无疑是想和大部分安安静静过日子的人愿景背道而驰。
因此,当我们面对如此费解世界时,确需要认真对待这类看似不大不小的问题。如果搞不好了,它有可能发起“四两拨千斤”的“神功”,让我们这个本不太平的世界更加寝食难安。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