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

温病者,春时之感于风露者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生气通天论”: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秘,阴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阳强不密,即冬不藏精之义。
四时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木火司乎生长,金水司乎收藏。
冬时寒水当令,阳气潜伏,宜顺天时,以藏水精,精藏则相火不泄,肾阳乃秘。
若冬不藏精,坎阳泻露,相火升炎,孔窍常开,是以易伤于寒。寒束皮毛,相火莫泄,虽当冰雪之天,实行曦赫之令。及其令气一迁,寒去温来,袭以春风,开其皮毛,营愈欲泄,气愈欲闭。卫气敛闭,遏其营血,郁热燔蒸,温病作矣,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冬伤于寒者,因肾精不藏,相火发泄,外寒闭其内热也,
春必病温者,因卫气得风,遏其营气,非叔和《序例》所谓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而为温病之谓。
此与若痉、若湿、若暍、若霍乱等,较之风寒之病,虽不同气,而实则同类。
“热病论”:热病者,伤寒之类也,故将伤寒同类之证,列于六经之后(风寒、温痉、湿暍、霍乱等,皆是外感之病,故为同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