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历:黄权衡,1940年10月出生于湖南常德市桃源县陬市镇。先后就读于畬田完小,桃源第一初级中学。常德市一中,北京外国语学院。1964年10月入外交部。从事翻译和研究工作。2002年退休。现在是:外交部老外交官诗社副社长;中国外交史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词是业余爱好,我很少主动投稿。也没有正式出版作品的打算。应朋友要求,复印过《漫旅拾翠诗词稿》《漫旅拾翠文稿》《风马牛辑录》,供自存和送少数朋友。我的qq昵称:秋水长天,微信昵称水天一色。
旅非十五年杂记
(连载之四)
清波鱼影
十.东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产
对于黑非洲,在普通中国人脑海里,除了神秘之外,便是沙漠、饥荒,落后甚至野蛮。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起码那不是普遍现象。
撒哈拉沙漠以南称为黑非洲,黑非洲共有51个国家,情况又有许多区别。中部和西部过去的法属殖民地自然环境较差。东非和南部非洲,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甚至有全世界最好的地方。青山绿水,芳草无垠,物产极其丰富。
坦桑尼亚除了多多马一个省属半沙漠干旱状态外,全国其他地方只分旱季和雨季,尤其雨季,绝无荒凉之感。最早到那里考察的是新华社的老记高粱同志,他这样描写过坦桑的剑麻园:把一望无际的剑麻形容为碧绿的大海,他的白色小轿车则是行驶在这片海洋里的一叶小舟。
剑麻的收割和加工,要耗费很多人力,当地的黑人很多都以此为生。园主多是白人和印巴人。他们有榨麻和洗丝的设备。剑麻的特点是在海水里不腐烂,是海上船舶最理想的缆绳制作原材料,出口量很大。剑麻的种植渐渐衰落是因为被廉价的尼龙绳所替代。后者的缺点是有一定的弹性,用于需要紧加捆绑不能松动的地方仍然用剑麻。剑麻园至今还有,不过规模小多了。
坦桑东南部盛产腰果,产量超过全世界的一半以上。腰果和丁香是坦桑的重要出口产品,价格一直很好而且稳定。
赤道雪山南麓有两个城市,即坦桑北部的莫希和阿鲁沙。气候与北麓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相当。同样也是咖啡和茶叶产地,但不如内罗毕郊区经营的那么好,规模也小的多。这是两个花园城市,有不少的旅馆。周围有三个著名的野生动物园:马尼亚拉、恩戈罗恩戈罗和广阔的塞伦格提。恩戈罗恩戈罗是个死火山口,中间有个小湖泊。那里面的动物旱季不参与迁徙,因为常年水草丰盛。
那个地区是旅游圣地,攀爬乞力马扎罗雪山是西方游客最向往的活动,上下需要三天。当地盛产咖啡和茶叶,人们的生活较好,妇女的依着也相对的光鲜和现代。
有其他国家的同级外交官邀我去同爬雪山,他们有帐篷等等设备。我找了个很冠冕堂皇的理由婉拒了。其实,内部的纪律和囊中羞涩是根本原因,但这“不足为外人道也”。
坐落在雪山北麓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海拔1700米,全年最高温度28度,最低17度,远远优于号称四季如春的昆明。尽管赤道线的标志就在城郊,但气候凉爽宜人,很少出汗。肯尼亚独立后,不少英国人虽然失去了统治者的特权,宁可选择留下来当普通老百姓,也不愿意回四季分明的英国。因为英国冬天很冷。
城市周围,到处是茶园、咖啡园、松树林。松树是从欧洲引种的,不是非洲树种。内罗毕是东非最繁华的城市,号称小巴黎。
肯尼亚除了北方和中部部分土地属于半沙漠状况,其余地方都很美。广袤的滨海地区也比较富饶,蒙巴萨是东非的大港口。
滨海地区也是斯瓦西里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更加通行国语而非英语。在内陆,因为教会和教会学校的原因,英语在官方比它的国语更通行,回到家里则讲部族语言。有一次,约肯外交部国际司司长谈有关联合国的某事,半中间他请求我改用英语,说他跟不上我的斯语。只好依他。1988年,中联部部长朱良率党的代表团访肯时,总统府国务部长建议在蒙巴萨市长纳西尔组织的群众大会上,用斯语翻译。那篇密密麻麻的中文演讲稿就长达17页,晚上飞机降落时朱部长才把稿子给我。朱良的那场长篇讲话,高潮迭起,其中有斯语翻译的因素。因为,人们从来不知道有中国人能操一口地道的斯语。事后,我成了被采访的对象。蒙巴萨有个亚洲人区,有人问我是不是在那条街里出生的。实际那个区里住的是南亚的印巴人。
那里的海滨还有一个拉姆小岛,岛上居民坚信自己是中国人。据说那是郑和的船员由于某些原因留居那里的结果。他们只会说斯语。
离内罗毕不很远有个那依瓦沙湖,是个钓鱼的好地方。美国参赞有小艇和全套钓鱼设备,有时候邀请我去钓鱼。太太钓过一条9磅多的大鱼,使团里的朋友见面都说她是钓鱼能手,其实她一生就钓过那么一次鱼。所以,有时候瞎碰也能出名。人,实在别把“名”太当回事。
另外,那附近还有个咸水湖,里面有无数的白羽红头的火烈鸟,游人如织,吸引着无数的摄影爱好者。
肯尼亚的旅游景点也非常多。

十一.肯雅塔讲解的基库尤族“秘密”
肯尼亚的开国元首肯雅塔,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曾被抓到英国坐了多年牢。他在狱中写了一本书,叫《面向肯尼亚山》,他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他对故土的眷恋,对基库尤族传统的崇拜。
肯尼亚山,是肯尼亚境内的第二高山,基库尤人居住地。基库尤族是肯尼亚最大的部族,其次是卢奥族。在争取独立期间,前者的代表人物是肯雅塔,后者的代表人物是奥廷加。其余还有几十个较小的部族。基库尤族,无论在那个方面都占有更大优势。
在非洲,每个部族都有本部族的秘密(siri),是不对外人透露的。但老肯雅塔也许是在狱中太过思念本部族的生活了,为排除寂寞,便详细地透露了一些他们的“部族秘密”。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女孩的割礼。男孩子如果包皮太长而割之,很好理解。咋看此段标题:“女孩的割礼”,实在难以想象和令人吃惊。而且此风俗,始终如一地延续至今,想必以及未来。
他在书中说,每年的凉季(7、8月),肯尼亚山上气温很低,各个群体会把十岁左右的女孩带到山上,用冷水洗身。然后让孩子两腿分开地躺下,一群成年妇女在她周围围成一圈跳舞歌唱,歌词是“我们的姑娘真勇敢,不痛,不哭”之类,用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位实施割礼的老太太则不断地给她的下身浇冷水,使其感到麻木,盆子里放一剃须刀片和几片据说可以止血的某种树叶。然后,十分熟练而讯速地用刀片割下女孩的阴蒂,敷上树叶,如果血流不止,再换一片树叶。如此,割礼算是完成。把她抬到一边去休息,再轮到下一个。
为什么是十来岁呢?因为非洲女孩初潮来的早,初潮后便可以结婚生子了,所以要赶在她们的初潮之前。
西方的教会坚决反对女孩的割礼,因为整个过程不仅痛苦,而且那种树叶完全没有消毒的作用,常有被感染的事件,甚至造成死亡。但是,民族的传统是无法动摇的,教会的抗议完全无效。
由此不禁想到中国过去女孩子的裹脚,人类为什么总是残害女孩子呢?
至于为什么会有割礼,老肯雅塔也很坦率地透露了这种传统的缘由:因为实行一夫多妻制,男人不希望他的女人随便出轨,与外面无关的男人发生性关系。降低她们对性的欲望,割礼是一个绝好的方法。
是不允许“随便”出轨,与“无关”的男人发生性关系。如何理解这“随便”和“无关”呢?且听后面分解。

十二.她决定和她的妻子离婚
你能看懂肯尼亚官方英文报纸上的这则新闻标题吗?
记得那是1988年的某一天,上班后拿起一份肯尼亚主要英文报纸《民族日报》,头版下方就有这么个大字标题新闻。一般情况下,对社会新闻没有时间,也没多大兴趣细看。但是这则标题太叫人云里雾里了。仔细看了三遍,仍然没有明白。只知道,是她不满她的妻子懒惰,没有很好地伺候她,对咖啡园的打理也很令她失望,因此她向当地的部族长老会提出与她(妻子)离婚。此事还在审理中。
向长老会申请,是因为当初她们两结婚是长老会批准的合法夫妻。结婚不是在政府机构登记的,此事与政府民事机构无关。
实在百思不得其解。午饭时候,去食堂的路上正好看到一位正在打理草坪的雇员,他是基库尤人。我问他,这个故事到底怎么理解?你们基库尤人中有女丈夫吗?“合法夫妻”怎么解释?肯尼亚并没有把同性恋合法化,她们是不是同性恋?
那位雇员大笑,说:“这很好理解哦。这是我们基库尤人特有的风俗。”他说,女丈夫肯定是有财产的富婆,她年纪大了,无儿无女,必须考虑今后财产由谁继承的问题。通常的办法就是,她娶一个带小孩的单亲妈妈为妻,孩子就算是她们共同的孩子,也就是她的财产的合法继承人。她们结婚以后,她就如同其他男人一样,只是管理家庭和对外联络,看看报纸。地里的活,一切家务,包括晚上给“丈夫”端洗脚水等等,都是“妻子”必须做的,她要精心伺候,让自己的“丈夫”满意。
我问,非洲人都喜欢小孩,凡是离婚的,男人会要孩子。如果她找不到一个带小孩的单亲妈妈结婚,那又怎么解决财产继承难题呢?
他说,她可以娶一个单身女人甚至未结过婚的女孩为妻,因为她富有,这不是问题。
“那又怎们解决生孩子的问题呢?”我问。
答:“丈夫可以在她娘家找一个她中意的表兄弟代劳,但生下来的孩子是她的,与那表兄弟没任何关系。按照基库尤部族的传统和风俗,部族长老也不会允许那个兄弟认亲。”
也就是说,“那个播种的男人必须是‘女丈夫’选中的,‘妻子’私下与人生子是不可容忍的。那个表兄弟只是个播种机,没有其他义务和权力”。
我想,这个奇特的财产继承办法倒是很有创意,可是那位妻子一生够倒霉的。
按今天的说法:有钱就是任性!
传统文化和习俗,很难动摇。欧洲的殖民主义者统治非洲几百年,他们十分注意文化渗透,但对非洲人开天辟地以来固有的传统风俗却不敢改造。当然,欧洲人的文化渗透的着力点本来就是打着传播现代文明的旗号培养间接统治者,实行代理人统治。他们深知,对非洲人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改造,不现实也不上算。非洲人真反弹起来,也是不要命的。
(待续)
投稿请加《江南风文苑》编辑部负责人微信:
1.总编飞雪中原:18684353469
2.副总编大漠孤烟:18248794546
3.主编杨丽萍:13092530161
4.副主编谢先武:13456043985
《江南风文苑》编辑部负责人
总编:飞雪中原
副总编:大漠孤烟
主编:杨丽萍
副主编:谢先武
编委:
小说编委组:踏雪无痕,远航,李光伟
报告文学组:他乡流浪,三月梦,岁月如尘
散文组:杨祖刚,日冉海天,正义之声,紫罗兰
杂文组:张洪斌,陈工,马俊华
总顾问:朱祥
艺术顾问:周明传
总校对:诗志不移
总制作:李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