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之最》
作者:张文宝
朗诵:罗兰
初秋,我到锦溪采风。
我没到过昆山的锦溪,更不知道800年前宋孝宗的宠妃陈妃偏爱锦溪山水,恋不忍离,死后水葬于此,把一个好听的锦溪地名也改叫陈墓,直到1993年才恢复古名。我只以为锦溪与江南一些古镇水乡“古井风亭”、“金波玉浪”差不多,进了锦溪,眼弹睛落,只见石隙间、青苔边、瓦檐、藤萝、柳树下,水波粼粼,小河悠悠地流淌,桥梁更是星罗棋布,江南的桥好像全都在这里,以桥最多而闻名的乌镇、周庄也没有这么多的桥,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说法。我是刮目相看,相见恨晚。我见过英国泰晤士河上的桥,那有很多桥,都有不浅的文化,在世界上名气可谓熏天,如伦敦塔桥、滑铁卢桥、千禧桥等等。伦敦塔桥是伦敦的象征,滑铁卢桥则是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著名的水彩画家和版画家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约在1830~1835年间创作的油画作品《泰晤士河上的滑铁卢桥》的原型。我曾喟叹,在国内所见到的桥的确是少了些许文化,美中不足。

锦溪的桥令我眼前发亮,精神一振。最先入眼的是里和桥。不是当地文联主席介绍,就与一位将自己的灵魂与江南水乡融为一体的不朽画家擦肩而过了。这画家是陈逸飞。昆山一位书法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早晨,陪同陈逸飞来到锦溪写生,里和桥的景色抓住了画家,不能自已,灵感萦回,兴然挥毫。一幅油画诞生了,取名《古桥》,1985年被世界联合国协会设计后,以《晨》的名字,选为“国际邮票节”的首日封,在日内瓦发行。浪漫化了的江南水乡,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它让西方人看到了古朴、神秘、宁静的东方世界,一个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却为他们所能理解所能想象所能读解的“东方”。藏在深巷人不知的里和桥一下子出了大名,陈逸飞也随之声名大振。没想到,著名的水彩画家、版画家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约与油画家陈逸飞的心走到了一起,不谋而合,前者用油画作品《泰晤士河上的滑铁卢桥》捧起伦敦滑铁卢桥,后者用油画作品《古桥》造就了一个江南水乡。

里和桥,也就是南塘桥,里和桥只是俗称。它始建于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清乾隆十二年重建。明代诗人高启的诗句曰:“南塘桥下水泠泠,桥畔长堤柳色青。一勺清泉涵古井,十分凉思满风亭。春游坐顾添诗兴,晓汲闻烹唤酒醒。唯有村翁能领略,渔歌牧唱正堪听。”
我登上里和桥,仿佛也要让自己成为陈逸飞画中的一个风景。舒目张望,桥下流水悠悠,小船咿呀,岸上人家尽枕河,杨柳飘拂,姑娘蹲在河边摆洗葱菜。不时,游船穿桥而过,船上或三五个年轻伴侣,或一对老夫妻,由当地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船娘掌橹,船娘哼着江南小调“好一朵茉莉花”,摇着船儿,沿着锦溪,穿过一个个桥洞。

我一连走过数座桥,记得有十眼桥,建于明代,有九柱十孔,故名十眼桥,犹似蛟龙卧波,是观湖赏月好地方。节寿桥,明代崇桢3年里人捐资所建,清朝雍正年间,里人孙德明为母亲六十大寿重新修整,桥名“节寿”,长寿之意。普庆桥,是石拱桥,俗称“俞家桥”,建于明朝永乐七年,清朝乾隆四十六年重修,桥孔水面上呈半个圆,水下面也是半个圆。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军师刘伯温来到锦溪,刘伯温认为这里是龙穴之地,如果不破掉这里的风水,日后必定要出皇帝,与朱元璋争江山。为破龙穴风水,朱元璋下令在锦溪河的“龙颈”上建了这座石桥,以卡住龙的脖子。桥柱有对联:“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河”。还有众安桥,俗称“牌楼桥”;周公桥,俗称西街桥、虹木桥;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丽泽桥、隆福桥,称“福寿桥”等等。
锦溪有“走三桥”的习俗。三桥为天水桥、丽泽桥、鸿福桥,成“品”字型架在交通河、锦溪河汇岔处。过去,镇上居民遇有嫁娶喜事,新郎新娘就要走三桥,喜气盈门。
因水而生,锦溪的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宛若一幅撩人心魄的画卷,说她是“睡梦中的少女”,不过分,赞她是“淡抹浓妆总相宜”,也不过分,誉她是“江南之最”,更不过分了。
流水悄逝,古桥依旧。一座座古桥织成了锦溪一幅江南水墨画。

张文宝:一级作家,原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罗兰:从事多年语言艺术教育及研究,大型活动策划人,培养的学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成绩优异,荣获语言类“国际优秀导师”奖。微信公众平台【罗兰之声】【夜听罗兰】创建人。荔枝罗兰之声FM1264639,触电新闻【罗韵兰馨】
罗兰之声 原始ID: gh_239d57d45a85
夜听罗兰 原始ID: gh_de9fbeae4c9f
罗兰之声荔枝FM1264639
触电新闻网:罗韵兰馨
邮箱:19133893@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