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金庸先生写的“倚天剑”据典出自汉川仙女山
文‖吴雷
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讲述的是金兵南侵,大侠郭靖黄蓉夫妇在襄阳城破之前,将《武穆遗书》和《九阴真经》分别藏入屠龙刀和倚天剑中。城破后江湖上便有了“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传言。
倚天剑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宋玉《大言赋》。考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十九·人部三》记载:“楚宋玉大言赋曰: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於阳云之台,王曰:能为寡人大言者上座,王因称曰:操是太阿戮一世,流血冲天,车不可以厉,至唐勒曰:壮士难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至宋玉曰: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外,王曰:未可也,玉曰:并吞四夷,饮枯河海,跂越九州,无所容止。又小言赋曰:楚襄王既登阳云之观,命诸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并进大言赋,赋卒而宋玉受赏。”宋玉以“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外。”语惊四座,一语夺魁,得到了楚王的赏赐。
又考宋代李昉《太平御览.治道部.卷十四》“宋玉等并造集小言赋云:楚王既登云阳之台,乃命诸侯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并造大言赋,卒而宋玉受赏。王曰:复能为小言赋者,与之云梦之田。玉又为赋。王曰:善。遂赐云梦之田。”宋玉又以小言赋获得了楚襄王赏赐的云梦之田。
据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七.湖北路》“阳台山在汉川县南三十五里或言宋玉作高唐赋处有裴敬碑载其事当考。”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二.淮南道十》“汊川隶安州 阳台庙在县南二十五里有阳台山山在汉水之阳山形如台按宋玉髙唐赋云楚襄王游云梦之泽梦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髙邱之阻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遂有庙焉今误传在巫峽中县今裴敬為碑以正其由。”
清代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卷目录. 汉阳府山川考.汉川县》“阳台山 一名仙女山,在县治南一里。前对道观湖,后坐松湖。左有江西湖,右有桃儿湖,蒲月观,竞渡之所。上有神女祠。宋玉高唐赋即此。唐人裴敬作记,碑毁无考。” 由多部历史典籍可考证楚国巫山又名阳台山,即今湖北汉川仙女山。而金庸先生笔下《倚天屠龙记》中的倚天剑则可认定出自汉川仙女山。
金庸先生之先祖查慎行于清康熙十八年曾出游荆楚,路经汉川曾赋诗一首,载于清代《同治汉川县志.艺文志》《汉川道中纪所见》:
沙岸百尺高,水落岸容槁。
火云蒸久旱,旭日秋杲杲。
田家候鸡鸣,趁伴起最早。
放闲惜牛力,饱食眠秋草。
不念妇子疲,提携及襁褓。
桔槔远灌田,俯仰困机巧。
单衣汗沾背,满面尘不澡。
锣鼓悬柳阴,儿童事击考。
金燥革亦乾,愁声振林杪。
土音带蛮猺,过客不尽晓。
劳歌有詶荅,各自相媚好。
丰荒关天运,转瞬谁得保。
民愚亦可怜,聊用慰翁媪。
对之我抱惭,饥驱空扰扰。
人言行路心,择食苦不饱。
此意行巳坚,毋为乱怀抱。
冥冥中自有天意,金庸先生与先祖各有妙笔留于汉川的山水之间,也为汉川的文化底蕴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
吴雷,男,七零后;始终以一颗求知的心致力于荆楚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