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579)一一人生的留白
作者:杨忠敏
人生究竟有没有留白一说?当然是有的。古今中外有不少大家,都注意到人生的种种不能不可和不为,也多有精辟的论述和点化,从而为人生哲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财富。
在《论语十章》里记载着孔夫子开导子由的一段话,其中说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这话浅显易懂,几千年来,为人津津乐道。可真正能解其中深意,且恭行不辍的,寥若晨星。显然,这里有夫子正话正说的循循善诱,也有正话巧说的侧敲旁击,更有话外之意的训导鞭挞。既然不懂就绝不装懂,那才算上是聪明人。相反,不懂装懂,甚而一片茫然,还去卖弄,那无疑就是愚蠢的人,甚或近于白痴。正是这种文化源头上的是非认定,就自然而然地奠定了人生留白的认知判断和价值评判。至此,人生留白就成为衡量人的智愚、厚薄、忠奸和良莠的准则。守者趋于贤,弃者趋向侫。 
东汉时期的荀悦在《申鉴•俗嫌》中告诫处于上位掌权的人们:“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由此足见那些投机钻营、沽名钓誉之辈只要登上人生大舞台,生旦净丑什么角色都敢演,假话大话谎话随口而出,奇事怪事丑事都是好事,虚饰虚绮虚华玩于掌股,庸绩劣绩败绩都变政绩……为了争名夺利,把人生留白处涂摸得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往往粗看象个难得人材,细看是个实足的蠢材。
人生误入歧途,大都是从不懂装懂,不可而可开始的,从而迷失了对自身自己和自我的清醒认识。首先应当说,即使天才也有智力不及的领域。专材有深度,却缺长宽二度;通材有了宽度长度,却缺点深度。其次还得说,人的能力总有不达之处。三百六十行、隔行如隔山。在当今这个时代仅度量衡都进入人眼不达的程度,已知都无法知晓,遑论无知领域。思維无法想象无法抽象的事物,都是人类知识的盲点。最后应该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凡精力不济之时,往往是人生所能的极限。人生失焦的那一刻,此后留下的都是真空。
人类的欲望,现实世界根本安顿不下。于是又設计出天堂和地狱,让人按照自我的欲望去寻找归宿。可除了强下地狱的,人人挤破头往天堂上拥挤。无怪乎苏联时期的作家艾特玛托夫写到:“贪财、权欲和虚荣心,弄得人痛苦不堪,这是大众意识的三根支柱。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支撑着!执拗的庸人世界。” 
中华文化,用“清白”二字来说人生,这是人生留白的至高境界。而“清白”为人的起点,就在于知己知人知事知世,心智昭昭,近于清白。日本人盛田和夫给出如此结论:人蠱提升心智,重要的是要压抑邪恶之心。
作者介绍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