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577)
一一浅聊文化里的平和
作者\杨忠敏
平和,是人难得的一种气质。表象看它,好似人处世的态度,其实质是人生秉性、品格和历炼的综合反映。
一个人,性情的温柔、言辞的和善、处事的严谨,就为入世处人开启了第一道大门。
就性情温柔来说,《易经》开宗明义,在乾卦卦辞里讲:利贞者,性情也。唐代初年,著名经学家孔颖达如此注释巜易经》里有关性情这两个字,意即:“性者,天生之质,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我们的老祖宗就是这样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把人生性情解释的清清楚楚。
性和情,一个是先天秉赋,一个是后天教养,这一隐一显,就是阴阳既济。天性迷盲,意欲不戒,往往因失去平和,就会出现位显而愈危的状况。
古今中外,因性情乖张暴怒而导致身败名裂的人和事,比比皆是。蜀国猛将张飞,因脾气暴躁,性格粗鲁,遇事不问青红皂白而常常因小失大。这次就因部下迟疑稍顿,他就暴打部下,且厉言危胁。结果酒醉,为人所杀,关羽的仇未报而自己却夭殇。最近M国国会那个言辞犀利、野心膨胀、四面树敌的老妇人,被人入室敲碎了老头子的天灵盖。刺客本想绑架佩若西本人,还打算敲碎她双膝膝盖骨,好让她坐上轮椅去国会山表演。就因她天性暴戾,欲望无度,招致民怨沸腾,以暴制暴的倾向愈演愈烈。只因某些人个性的暴戾,加上私欲的膨胀,在权力的舞台上把一个时代玩弄得失相失色。

欲不谋私,就能“正而不邪”。辩证法教会人要学会暴以柔济之,急以缓泄之,怒以喜和之,那些性情上有缺陷的人,只要出所公心,往往也会得到别人的谅解和理解。在统军治政的统帅人物中,不乏性情刚烈的人。他们的暴怒,往往是对事物认识上的巨大差距所致。怒其不争而引发的暴怒,往是警告警示和警策,从而使人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决策的能力跃升到更高层次。这是剧烈抗争之后一种予期效果的取得,冲突之后会开创出新的局面,自然而然会得到更高层次上的平和。
就言辞和善而言,中国人讲究“话有三说,巧说为妙”的交流艺术。因为语言交流,说出自己的口,要入别人的耳,所以起码得让别人能听下去、听进去。
说话的分寸感,是教养有致的表现。教是学的过程,养是沉淀的过程。所谓过程,就是学习无止境,修行在永远。言语只在方寸之间,言不伤人,语不失德。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这一说辞确立起华夏民族的精神基因,塑造着一个民族想往崇高、追求光明、崇尚理性的心路历程。而其中的立言,始于呀呀学语的家教,积于制式教育的灌输,见于社会实践的理性升华,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人文厚土。也正是这种心平气和的民族秉性,才能不断地容纳、容合、容融,从而造就出中华民族的大气象。

就说这处事严谨,气质平和的人,处人处事处世总是秉持着严肃谨慎的态度。显然,严谨是一个人性格深层的质地。具备这样的素养,就会自觉地摈弃狂想、狂言和狂行,做一个脚踏实地的本份人。
生活经验告示世人,把大事难事交给心气平和的人去料理,即使不成,也不会捅出乱子。何况,惟用人得当,就十有八九是既谋即成。
作者介绍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