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志勇
建平局长推荐李希贵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给我。他喜欢读书,推荐的书不会差,我立马去书店。现在能够让人反复阅读的书似乎不多,对于我来说,《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算一本。
本书为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长李希贵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访学期间,和美国教育专家一起分析课堂,碰撞教育智慧的经历。欣赏作者能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近乎贪婪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欣赏作者放下局长身份,以务实的态度对中美教育的探究和审问;佩服作者对教育的敏锐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读这本书,欣赏着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聆听着作者的教育心语,如沐春风,醍醐灌顶。每读一篇,不由驻足停留,既和作者一起感受美国的教育,也不停地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中美教育反差很大,各有千秋。美国教育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尤其是浓厚的民主氛围,令人羡慕。随着作者36天的所历所感,被哥大教育学院浓厚的民主教育气氛深深吸引,感受民主教育成了我看此书的最大收获。
哥大教育学院是美国最伟大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工作过的著名的教育社区,也是我国陶行知、陈鹤琴、张伯苓等一代教育宗师在美国求学的母校。可以说,她既是美国民主教育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播种机。作者说,在做访问学者的36天里,他一直沉浸在校园内民主教育的浓厚氛围里。
作者的美国之行,是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身份,对中美中小学常态课堂下“关键教学事件”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教师培训模型。在到达美国的当天夜里,课程专家戴维先生在看了作者带去的课堂录相之后就提出了问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因为他发现,尽管我们口头在讲“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并不像是主人。摄像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在一些录像片断中,教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因为所有教师的声音都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没有字幕,无意的疏漏为什么偏偏发生在学生身上?课上完后对教学环节点评的录像,老师们点评的精力也大都放在了授课教师的身上,他们对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关心备至,而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却又少之又少,这又是为什么?真正“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实实在在地面向全体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在传递“讨论之球”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分享,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己真实的思维水平上收获知识能力。作者在哥大教育学院的学习看到更多的是自由提问——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然后是全班讨论或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很少有人给出结论性答案。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让他们通过学习,通过感悟,有所提高,才是一堂课的价值所在。也许我们并不缺少理念,真正缺少的倒是躬行实践。
哥大教育学院的元老莱维尼教授说:“教育是为了使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他坚决反对单纯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学说,他激动地对作者说:“教育的应有之义就在于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我们不能容许美国的教育滑向制造工具的谷底”。在美国,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就清楚自己在哪方面有着天赋,而且对未来的选择就已经比较清晰。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美国人就开始让自己的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各种人生体验,在丰富的体验中熟悉自己,寻找自己喜欢的职业方向,明确自己的未来人生。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既是自己喜欢的课程,也是为自己的职业做预备的内容,更是在为自己一生的幸福做预备。沃特福德高中一直致力于全国性的高中标准与个人发展关系的恰当处理。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校应该为每个孩子做好整体安排,让学生走上社会时感到:我已经预备好了。在整个高中阶段,学校都在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短处,了解自己的职业爱好,学会自主做出职业和人生选择,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和有责任的公民。而我们的学生不仅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茫然,即使对眼前的自己到底有什么特长,也浑然不知。每年一度高考志愿填报,许多高三学生的一句“随便”,更是难为了家长和老师,因为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他们竟不知道!著名的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一文中说,一个社会,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在做着他喜欢的事情时,社会才能和谐,“教育应该帮助你了解你真正爱做的事是什么,然后在你的一生中,你会努力去做你认为值得又富有意义的事。否则你的人生可能会过得很悲惨!你不知道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的心陷入一种例行公事,其中只有无聊、衰败及死亡。”最后,这位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导师还没忘记叮嘱人们:“当你年轻时,找到你真正‘爱’做的事是很重要的,这是创造新社会的唯一途径。”美国的孩子可以不断的选择,不断的学习,而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不自觉的审视自我,为自己不断定位的过程。我们的教育,每一个学段的学习却成了进入下一个学段的敲门砖,结果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急功近利。其实,这怨不得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提供了解社会、选择理想的机会。尽管我们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批得体无完肤,可是我们并没有真正领悟个中的危害,并没有从心底里拒绝和排斥,嘴上批判,却心向往之。一个不了解社会、不了解职业的人怎么可能判定并选择职业?不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幸福生活从哪里来?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方针,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到底该放在哪里?是致力于把人培养成工具,还是关注人一生的幸福?
学生在民主的教育环境里自由发展,教师也在充分享受民主自由的环境里工作。作者问校长詹妮弗:在美国,办好一所学校最为重要的是什么?詹妮弗非常明确而坚定地脱口而出:教师是最为重要的,有了好教师,学生就喜欢上课,也能够学到东西。教师是学校的生命!在美国,“教师是学校的生命”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深入到了学校的“骨髓”,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细节上,都要把教师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讨论点评人员组成时,作者提出除了请专家之外,还须再请部分优秀教师参与进来。在我们看来,专家往往并不在第一线的课堂里,在课堂里的教师也往往不是我们所说的专家。马格先生听说后眼睛瞪得大大的,向作者质问道:“难道中小学教师不是专家?对于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就是专家。我们说请专家,更多地就是要请他们。”难怪千百年来,我们始终不能在校园里培养出自己的教育家,因为我们压根儿就没有这么想过,教师也压根儿不会有这样的追求,不敢有这样的理想。在哥大教育学院的学校宣传资料上,处处洋溢着对“小人物”的尊重。教师就是专家,校工、厨师也可以成为专家,图书管理员更可能成为专家。作者在到哥大教育学院的第一天,就发现在学院主楼的走廊里,在杜威雕像的旁边,挂着六幅很大的人物肖像画。根据在国内的经验,作者以为一定是学院的历任院长。仔细看照片旁边的介绍才发现,竟然全是学院的校工!文字说明还向人们介绍了那些热情、细心、团结而又充满活力的清扫工和守门人。令人惊奇的是,其中一幅图片正是作者所住的教师公寓的门卫,一个墨西哥籍的小伙子。在美国人的意识里,每一个岗位都可以创造奇迹,也理应受到尊重。当一个社会允许并鼓励每个阶层、每个行当的人都成为专家的时候,人们的潜能肯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培养和个性成长也就有了适宜的土壤。而尤为重要的是,也只有在这样的土壤里,我们才能塑造出个性张扬、从容追求的孩子,真正使他们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自己”。同时,只有当一个社会鼓励并支持无论在哪个阶层、在何种岗位工作的人都有机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时候,才能有利于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有利于达成真正和谐的社会状态。
对于教师培训的效果,我们通常更多地把重点放在培训者身上,而戴维先生则更多地关注为受训者多大程度上提供互动的机会。他主张把大部分时间留给教师,让他们分组讨论,在碰撞中产生智慧,共同分享。尤为重要的是,要培养教师与同伴互动、分享的习惯,重视倾听同伴的声音。把互动、分享的习惯带到工作中去,培训才具有可持续性的效益。培训留给教师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也不应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应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学习的习惯和态度,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想想我们的形式主义的教师培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效果到底怎么样,只有天知道。
这本书的好读超出了我的意料,观念的碰撞不时发生,思维的触动提神醒脑,阅读的快感层出不穷,让我爱不释手。这些碰撞、触动和快感,还来自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育细节:
美国中小学的课间时间一般是5分钟,我们是10分钟,看上去我们似乎更体贴学生。但是在10分钟里,我们的厕所总是人满为患,小学生常常因为来不及上厕所而尿裤子。在美国,虽然课间短,学生却可以在任何时间不经批准去上厕所。
在我们的课堂中积极举手发言的通常就是几个“好学生”,他们霸占了和老师互动的时间,老师还要没完没了地表扬他们。而在美国,为了不让强势的学生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老师发明了许多有趣的方法,比如发给学生每人5根“发言棒”用完就没了。
尽管没有“九九口诀”,美国学生学乘法比中国学生困难,但是他们学了“20以内的乘法”后老师留的作业是,以“20为乘积,列出尽可能多的算式来,而不是一堆乘法算式。这个小小的挑战,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兴趣,还顺带进行了发散式思维训练。
同样是学音乐,中国的孩子大多在家里完成枯燥的练习,而美国的音乐学校让学习不同乐器的孩子先在一起练一个小时的交响乐,再各自练习自己的乐器,让孩子觉得学音乐是一个充满乐趣的事情。
为了更快地熟悉学生,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美国的老师们在“教师俱乐部”里分享自己的经验,介绍各自的“高招”。美国大学教授的研究课题竟然是研究怎样才能尽快记住学生,并不像我们的研究那样目标宏大,立意深远,拉开一个很大的场面和架势,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一个课题似乎要解决教育的全部问题。
牛顿北高中的校长给学生和家长写了一封信,津津有味在向他们介绍假期中学校翻修的情况,字里行间都体现出学校是孩子的。而我们家长参加家长会,都是在那里接受校长的老师的教育甚至是训斥。
美国介绍学校的专题片自始至终讲述的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画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看上去颇有些激动人心。而我们学校的专题片,除了居高临下前来视察的各级领导,就是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剩下的就是名师获奖证书的大荟萃,各种荣誉的大展览……和学生有关的内容不过是一些出类拔萃者出来风光一下罢了。
中国的教师上课时不断变换教室,学生一直是呆在同一个教室里;而美国的教师是固定在一个教室里,学生则走班上课。令人奇怪的是,美国的学生不论走到哪间教室,都感觉是自己的教室;而中国的学生总在一间教室,却感觉教室是老师的。一些在课外口若悬河说话自信的学生,在课堂上面对老师讲话却唯唯诺诺,噤若寒蝉,刚才在课堂上思维迟钝、表情呆滞,走出教室立刻又说又笑,活跃异常。
美国的学校从来不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他们的班级里根本没有学生干部,所有的班务分给所有的学生,定期轮换。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平等,给他们同样的机会,锻造他们骨子里的平等意识,不让孩子带着等第进入社会,为美利坚的共和与民主奠定永固的基石。
别小看这些细节,它们背后是强烈民主的意识,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的教育理想,是激发孩子创造性、责任感、合作精神、公民意识的教育目标。无数这样的细节所塑造出来的人,必然是不同的。
作者简介
万志勇,退休人员。曾在中小学任教,做过中学校长、教研员,后来做教育行政工作。退休后读点书,写点字,唱点歌,散点步,养点花,种点菜,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