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六、我所经历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6.战前准备
简陋的作战指挥部里,张国华司令员传达了中央军委两个通报。
一是通报印军兵力部署情况。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兵力约两万两千余人。其中有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等战场打过仗的印军第4师,这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他们自我吹嘘:这是一支“打遍欧、亚的劲旅”、印度的“王牌部队”。该师的114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作战训练,在印度陆军中颇具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东段,第7旅的4个营部署在克节朗地区;炮兵第4旅的两个步兵营部署在棒山口和达旺地区;第4师战术司令部及1个营,位于吉米塘和下地地区;第5旅的8个营,分布在苏班西里地区、西安边区及鲁希特;第4军军部和第4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西段,印军第114旅的5个营,分散部署在边境全线。其中1300人分别布守在入侵国境的43个据点上,旅部及一个营驻扎在列城。
二是关于天气形势的通报。预计11月25日前后,西藏地区将进入大雪封山期。届时,恶劣环境对交战双方均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战役必须在11月25日前结束,以确保我军的有生作战力量。
会议还传达了刘伯承元帅的重要指示。全部文章要做在“速战速决”四个字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首先砍断他的两翼,使其上下不能衔接,左右不能相顾。一定要按照毛主席的战略思想,穿插分割,各个击破,把敌人分散开来打,不能把战役打成“啃骨头”战役。要从战场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战术,打得赢就是好战术!
张国华司令员在铺开的大型军用地图上用红蓝铅笔标出敌我对峙形势,布置了我师具体任务后说:“和印军的战斗就要全面展开,可通往前线还有400多公里的距离连道路都没有。没有路,部队就无法迅速展开,给养也不能及时抵达前线,战斗就无法保证速战速决。所以,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快速抢修急造军路。419部队、55师163团、高炮营、工兵营其他官兵,一边抢修急造军路,一边向前线战区推进,为后续部队创造条件。”
400多公里急造军路,要通过大漠、草原、森林、沼泽地,还要翻山、过江,而对路的要求是必须能通过千军万马,通过车辆、大炮以及补给车队,其技术要求每平方米的承载能力与简易公路相当。在没有机械设备、没有技术指导、物资条件极差、天寒地冻、高原缺氧的艰苦条件下修筑急造军路,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我们的战士早已做好了在这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高寒地区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战士们开山炸石,挥动镐头、铁锨、大锤,挖石填沟,夯实路基,急造军路一寸一寸快速地向前方推进,一直延伸到了棒山口,与原印军所修的简易公路相接。
西藏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十分奇特。10月下旬,有的地方已天寒地冻白雪皑皑,有的地方却还在夏秋季节。棒山口地区秋风拂面,漫山遍野火红的杜鹃花迎风摇曳,好像为开路架桥的勇士们喝彩、加油。
通过急造军路,各种军用车辆、特种车辆、通讯器材等源源不断地调运过来,弹药、粮食、被褥、医药、日用品的数量足够进藏部队维持半年。当地政府组织的牦牛运输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给车辆不能到达的地方运去了大量战略物资。
7.调兵遣将
11月1日,我率领在驻地集结待命的部队,分五个梯队,从西宁依次出发。
11月8日,165团在冀廷壁、王丞中的率领下,抵达拉萨兵站待命。
11月10日,我和参谋长郭时胜率领师指挥部一行十多人到达达旺,与已到前指多日的王玉昆师长汇合。当晚,165团到达棒山口并向洞亭开进;炮兵306团抵达错那,先行进藏的163团进入龙桑后隐蔽集结;紧接着,后卫164团也已赶到了拉萨兵站。
11日,师政治部主任张德旺率师直机关及师直属队到达达旺。至此,我师参战部队已全部到达指定战区。西山口合围之战的部署,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12日,在邦岗贡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里,我部几位主要领导参加完西藏军区“前指”召开的作战会议。会议上,“前指”首长对敌方“铜头、锡尾、背紧、腹松”的态势进行了分析。张国华司令员说,“铜头”是说西山口及其附近一带地区,敌人的62旅摆了五个营的步兵和一个野炮团,兵力雄厚,从地理位置和兵力部署上看应算作头部;“锡尾”指的是邦迪拉一带,敌人部署的兵力不多,力量比较薄弱,好像一条锡尾巴;“背紧”是说佳山口略克图拉一带,这里距西山口核心阵地较近,部署的战斗警戒部队和主力联系密切,便于策应,是敌方一字长蛇阵的蛇背;“腹松”是指申隔宗、德让宗东南一带敌人的指挥机关和保障部队,好比是蛇的腹部,油水比较大、松软。
最后,会议决定,由我部担任“打头、击背”两项重要任务。
参加完作戦会议后,我们连夜召开了师党委会,研究:任务分配、战前动员、领导分工、后勤补给、应急训练等事项。决定:156团正面强攻打“头”阵,由师参谋长郭时胜率领;163团穿插击敌“背”,由副师长姜玉安负责;164团作为西藏军区前指张国华司令员的预备队,由张司令直接指挥;高炮营确保军区前指和师指挥部防空安全;工兵营继续抓紧抢修道路;防化喷火连配属给两个主力战团执行任务。
13日上午,全师营以上干部在达旺召开战前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各个部队的作战任务和协调配合方案。与会的全体军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遥望着云雾笼罩的西山口群峰,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全体指战员共同一个愿望:打好这一仗,消灭印度兵,把我部的战旗插上西山口峰顶,夺回属于祖国的神圣领土!
晚上,副师长姜玉安率师前指及163团到达亭布隐蔽;次日凌晨向西山口附近的列尔牧场挺进,作穿插前的最后准备。
14日,率领156团的师参谋长郭时胜和四一九部队的柴洪泉等领导干部组成联合指挥部,负责指挥正面强攻“铜头阵”的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方面作战的5个步兵团。
15日16时,163团到达集结地点——列尔牧场。
15日傍晚,165团从隐蔽集结点下洞亭出发,经过5个小时急行军到达离河边高崖200米许的树林里继续隐蔽,进入战前状态。次日黑夜利用暮色掩护,从刚刚由舟桥团架起的东新桥上跨过达旺河,隐蔽在盘山路的拐弯处,准备截断敌人的后退之路。
16日,164团从棒山口急行军抵达邦顶,集结待命。我部高炮营在前指附近全面铺开,拉起了对空安全保障的火力网——一场血与火的战斗,即将在西山口展开。
8.首战棒山口
11月8日当晚,先行到达的163团配合兄弟部队参加了棒山口之战,全歼达旺守敌。
在副师长姜玉安率领下奉命由亭布出发,向佳山口纵深实施迂回,步行30多公里,首先歼灭印军在佳山口的守敌,接着伏击了从棒山口逃往达旺的印军,对达旺形成包围之势。
达旺驻扎有印军的一个旅部,工事坚固、密集,轻重武器配置齐全,空投场上到处是降落伞,伞包里装满了压缩饼干。在夜幕掩护下,我军摸索前进,包围圈逐渐缩小。印度哨兵突然发现从天而降的中国军队,发疯似地扯起喉咙喊叫起来。我军的大炮发言了,一霎时炮声隆隆,敌人阵地上,火光冲天,血肉横飞。从睡梦中惊醒的印军,连忙仓促应战:胆大点的依托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胆小的从地堡中钻出,慌不择路地四处逃窜。我军立即对敌人进行四面合围,以强大的火力,扫射顽抗之敌。印军溃不成军,纷纷打出白旗,放下武器,举手投降。
当时,在印军第2师作战术指挥教员的英国洛克·弗菲希尔准将,在后来著述的一本书中曾有这样的描写:“你见过非洲大草原上斑马群的狂奔突跑吗?但是,它远不如印度军队溃逃场面来得更加壮观!”
此次战斗,歼灭印军80多名,俘虏500多人,缴获吉普车两辆, 还缴获了不少印度大米、压缩饼干和蔬菜罐头。163团高炮营用这些战利品做了一顿饭,被张国华将军戏称为:“胜利第一餐!”
未完待续......
关注洛宁城事
阅读下期精彩内容
9.决战西山口
作者简介:山子,1950年生,洛宁县人,大专学历,曾有军旅生涯,历任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转业后,曾担任副乡长、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喜爱文学,1996年开始在杂志和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和小说。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