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喜欢做什么或不喜欢做什么,以及看待他人的生活行为,就当“我不是你,你不是我,各有所爱,无需懂得”。
以往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其实,无论是艺术作品或是做人做事,用现在的眼光来定义或概论都为时过早。直接说,很多人不懂艺术欣赏却有十分懂的样子,指手画脚的样子,让人心疼又哭笑不得,有点可怜兮兮的。
看待事物用适应一词,或从上坡下坡角度来认识,相对容易理解,要么一切留给时间,留给大众。因为,在认知世界或某个领域,只有经验和专业,没有专家。尤其是在艺术框框内,只有熟练、经验,只有追求。
在艺术框框内,或叫业界内,有追求,艺术生命是在追求中生根扎根的,他们的成就并非观众和读者们所要求的,是超越了的生活气息,以不同形式或姿态反映生活,属生活的脉象。
艺术共鸣,缘于作者与读者观众两者的经历和灵魂的互动感应,如量子纠缠,先天原生态。
反之,艺术也不是要求人们如何怎么做。艺术的语言是通往他熟悉的灵魂,从不强迫人们欣赏。艺术作品与收藏者结缘,即如此,进入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层级。
艺术行为,行为艺术常常被人们看不懂,一时看不懂,到了也看不懂,这很正常。
感觉决定未来,决定出路和方向。
今天的话题,还要求什么呢。强迫症的人要求自己多,要求他人也怪怪的,神兮兮的。
先贤留下的话太好了,道法自然,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