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南沙区榄核镇湴湄村,一个颇具岭南水乡风情的地方。此刻,我在星海故里纪念馆,听年轻的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冼星海的故事。墙上,镶嵌着那首气势磅礴、回肠荡气的经典歌曲《黄河大合唱》的曲谱,每一个音符都迸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
这首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讴歌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歌曲鼓舞和激励了无数抗日的仁人志士。其实,就是在今天,聆听这首歌,仍然让人心朝澎湃,情怀激荡。
1991年7月,皖、苏、浙三省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灾,我所在的部队,从江苏徐州赶赴安徽颍上县参加抗洪抢险。
淮河两岸一片汪洋,浑浊的洪水卷起巨浪汹涌而来,冲击着大堤。“要确保堤坝不能决口。”首长下达了命令。
我们住在大堤上,日夜守护着大堤,随时准备战管涌、堵决口、固堤坝、救群众。
那一日,瓢泼大雨过后,水位在渐渐上涨。大堤危在旦夕。
站在涛涛洪水中,我们举行了宣誓仪式。蓦地,现场响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歌声,这激越的歌声响彻云天。
《黄河大合唱》!我们诧异!惊叹!
猎猎旌旗迎风招展,嘹亮歌声在大堤上回响,我们满怀的激情,昂扬的斗志在心中涌动。
当“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动人旋律,如春雷般在耳畔炸响,“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口号声从我们心中喷涌而出。
我第一次见证了这首歌震撼人心的力量。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武汉告急!湖北告急!疫情牵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这一年的1月24日,正是除夕之夜,就在万家团圆的时候,广东派出了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医疗队,133名队员发出了“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铮铮誓言,写下了请愿书,按下了红红的手印,为即将奔赴的战场摩拳擦掌。
我在一所医院送行的人群中,目送一些队员的离去。一位长者,在挥手送别他的儿子时,掏出手机,一首歌骤然响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激昂的旋律,让刚才依依惜别的喧哗场面顿时安静下来,正要离去的队员们,纷纷转过身来,他们站在那里,目光瞬间变得坚强而刚毅,勇敢而无畏。
一曲《黄河大合唱》坚定了他们前行的步伐。
这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黄河大合唱》,时刻在我心里激荡。我曾循着它的踪迹,到过壶口,看母亲河浊浪翻滚,水沫飞溅,奔腾不息的壮丽景象;我曾在延安窑洞前,遥想冼星海抱病创作这首歌的情景;也曾在陕北公学旧址回想这首歌第一次公演时激动人心的场面。当冼星海的故乡湴湄村,也响起了《黄河大合唱》的歌声时,我的步伐不由得奔向了那里。
这个昔日偏僻落后的小村庄,如今道路宽敞,交通发达,高速公路、省道和县道相连,一条向周边城市辐射的高等级交通网,让小村联通了外面的世界。村民们眼界开阔了:他们利用水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发展旅游业,四方游客云集这里;开展淡水鱼深加工,生产系列生态旅游休闲产品,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为推动香云纱非遗的传承发展,形成了集生产、研发、销售、研学、旅游为一体的发展模式,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让“软黄金”走向世界。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经济日益繁荣,他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小村的面貌发生了变化,村民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富裕起来的湴湄村,依靠文化立村,打造星海文化,不仅村内的街巷以“星海街”、“海生街”、“星河街”命名,还修建了星海故里纪念馆、冼星海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星海党建公园。讲好星海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凝心铸魂。“广州市名村”的称号,让湴湄村闻名遐迩,成为南沙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走出星海故里纪念馆,街道两旁高大的椰树亭亭玉立,花坛里火红的三角梅争相怒放,凤尾竹摇曳多姿。天空碧蓝如洗,一群鸽子飞过,撒下一串串响亮的哨声,仿佛在吟唱一支欢快的歌曲。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耳畔突然传来《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循声望去,不远处的星海党建公园里,一群村民正在一名老师的指挥下,放声高歌。
公园里耸立着冼星海的雕像。他身着八路军军装,挥舞着手中的指挥棒,潇洒地指挥演奏《黄河大合唱》。村民们簇拥着雕像站立,表情严肃而认真。从他们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演唱中,我感到一种薪火相传、催人奋进的力量正在他们心中滋长。这种力量融入血脉中,化作振兴乡村的自觉行动。
《黄河大合唱》在这里成为了一首新时代踔厉奋发的赞歌。
仰望冼星海高大挺拔的雕像,我肃然起敬,不由得跟着村民们大声唱起来,铿锵有力的歌声在湴湄村的上空飘扬,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