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扁担忆深情
——由小雪出白菜所想到的
文:柳 森
入冬,山路弯弯。一位老者肩挑用独木柏树枝做成的扁担,行走在莱芜圣井村至我们七〇九印刷厂的山间小路上。。。
山路崎岖不平,走高庄公社团山村过柳条庄村再到勃鸽楼水库,往西走笔架山不远就是牛泉公社的圣井村了,用距离丈量也得有二十几里路程,且那时候的路不是好走又是冬季。一步一滑这位七十来岁的老人得艰难的行走得两个多小时,才能返回到他那圣井村的家。。。那劳累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何况是老人家得肩挑负重从圣井老家把带来的土特产,大白菜、萝卜、南瓜、地瓜和山柿饼等再翻回到我们七〇九,真是够艰难得。假如现在,让我这六十来岁刚窜头的半截老头子,肩膀上再挑他十多斤重的物品去走那山路,要了命我是做不来的。更何况,这老爷子挑的是实打实坠肩的物件,可真难为了他老人家。。。因为那个时候,乡村公路远没有现在如此发达,更不用说“村村通”工程所涉及到的公交车了。
这是近四十年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事情,那时我儿子才不满两周岁,正值我脱产在外地学习。妻子的姥爷也就是我孩子的姥姥爷,来我们七〇九家帮忙带儿子。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虽已改革开放经济搞活,但那时的物质也是比较匮乏。老家来的地瓜、胡萝卜、白菜、柿子、柿饼,就是想当然的稀罕之物。那个年月,我们厂职工的工资收入并不是很高,大白菜、萝卜、南瓜等就当我们每家每户过冬的必备蔬菜。就如同现在很平常冬季能吃到的黄瓜或西红柿一样,真就是改善生活、提饭、爽口的上好物品了。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国家城乡各地几乎很少有蔬菜大棚,老百姓冬季的主要蔬菜都是那些耐储存的物品,比如白菜、萝卜、南瓜、土豆、圆葱、山药等,而黄瓜和西红柿更如同是天外之物。记得每年当西红柿大量上市的时节,我们家都会买许多新鲜的西红柿回来,把它洗净切成条块状并一点一点地装在500毫升大号的输液玻璃瓶里,再用高压锅来蒸煮做到杀菌和消毒(这样处理会储存长久),并把封好瓶口的带有原汁原味的块、酱状西红柿储存在我们家的电冰箱里,一备家中来客或留给孩子吃。好这口,还真让我那儿子当吃饭和下饭的极好美味了。至今,我儿子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却依然对西红柿情有独钟;而由他所带出的我那二孙子,也是沿用了他爸爸的嗜好,面条或米饭+西红柿鸡蛋汤或西红柿炒鸡蛋,看似白、红、黄三者合一,且相得益彰煞是好吃够味、够爽——直言:就是好这口。。。
想来,这已是题外之话。而那时当寒冬腊月里,家中偶尔做上一盘西红柿炒鸡蛋或西红柿鸡蛋汤,就别提多好吃了,想想这是多好的待遇?就同如当今在大冬天里能吃上西瓜一样那么惬意!真的,那个年月冬天里能有西红柿吃,也就是极好的食材。而对于大白菜,我们厂地处附近的塔子村,以及周边的许多农家都有栽种。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才明白:“立冬扎白菜,小雪出白菜”这一农谚农时的说法。
话归正传,再说起姥爷那根扁担的故事,讲到这里应该接近尾声。看那姥爷的扁担至今我还保留着?一是为了做个念想,总归我们家姥爷已经病逝快三十年了;再者,这扁担也是有来历的(虽然以后我把他当做我们家经常用的掀柄)。起初,这根扁担最早是用我家的杨木拖把杆做成的。姥爷在我们家看我那一岁多儿子的时候,他老人家就时不常地回他那圣井老家去看看,老人家会是来回赶脚,用这根扁担挑上物件来十分方便,也很得劲。
就是起初用拖把改做成的这根“杨木扁担”,我家姥爷挑着我送给他老人家的两瓶“景芝白干”酒和孝敬他老人家一些物品,在返回他老家的路上不慎扁担折断,将其中的一瓶酒给摔破了。而老爷子怕瓶里的剩余酒流掉造成浪费,就用手端着只剩下半瓶酒的瓶叉子。。。一路颠簸,并边走边喝那将要“逛荡”出来并顺手流着滴着的酒,硬生生地端着、擎着回到了他那圣井老家。。。想想这场景,至今仍让我内心感觉难以平静,却又始终念念不忘。
后来,姥爷将那根拖把“杨木扁担”换成了这根他老人家在圣井老家附近山上砍来的“柏木扁担”。现在我们家至今还保存着这根让我十分心仪的“扁担”,因为它是我们家老爷子忍受着严寒。。。靠一路艰辛走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且小心翼翼细心呵护所换来的。。。
小雪出白菜,这故事就发生在那年的这个时节前后。
2022年小雪时节于莱芜

投稿加编辑微信:zxq13910331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