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们的观念之中,仙桃,那是在神话故事中才会出现的吉祥水果,凡人如果有幸品尝到,至少也会延年益寿,甚至会长生不老、拔宅飞升的,功效跟那些仙丹一样殊胜神奇。当然,仙桃品种大抵也非单一,譬如王母娘娘的蟠桃,便是最为著名的品种。
据神话志怪小说《汉武内传》记载,王母娘娘接待汉武帝,席间命侍女索桃。过了一会,侍女用玉盘装了七颗形圆大如鸭蛋的青桃上来,王母将其中四颗赐与武帝,自己食了三颗。武帝尝过此桃,但觉味道极之甘美,口留余香。于是每食一桃,便偷偷将桃核藏了起来。
王母觉得奇怪,便问他这是何故?武帝说想带回去栽种。王母便道:“这种桃树三千岁才结一次果,华夏地质贫瘠,是没办法成活的。”武帝听完很失望,于是怏然作罢了。
王母娘娘喜欢开蟠桃宴会,这是人尽皆知的,虽然无法证实都有谁参与过这种盛宴,但神话志怪故事都这么写,这也便达成共识了。甚至在《西游记》中,她的桃园还被孙大圣光顾过。
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相对于天堂乐土,人间的确如同蛮荒,是望尘莫及的。无论换了谁,如果有机会,都会渴望能将这种仙物移植人间,让凡夫俗子也有机会享受一把仙福,即使是鹤立鸡群的汉武帝也不例外。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宴面前,他也不顾九五之尊的颜面,像陆郎怀橘一样,偷偷将桃核掖藏起来,准备偷带回人间栽培。

但王母直接告诉他,你就别枉费心机了,仙桃在人间的土壤栽不活,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成活了,也要三千年才结一次果,你汉武帝能活几岁呢?也就是说,假如汉武帝当时将仙桃核捎了回来栽种成活了,仙桃树长到今天,朝代的更替都堆垒成了廿四史了,依然是连第一次花期都还未到。这无论是谁做帝王都不会有这个耐心吧?
汉武帝种桃情结无非是反映了人们一个心态——神仙们享受的桃子是可望不可求的,心向往之而不可得,就好像月里的嫦娥一样,想想就好了。但话说回来,也不是说蟠桃就是王母娘娘的特产,其实《山海经》也有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这里的蟠桃跟王母后花园里的蟠桃是否同一个品种我们不得而知,便能覆盖三千里的桃树,虽然是出现在《山海经》中,想来即使就生长在这个世界,跟人间也不是同一个维度的罢。
依《汉武内传》的说法,王母的蟠桃是个大如鸭蛋青桃,这个品相给吾人的感觉大抵不太好,就好像是个未成熟的生桃似的。而另外一种仙桃,譬如捧在南极仙翁手里的寿桃,那品相就好多了,比那些极品水蜜桃还教人垂涎欲滴。
在传统文化中,但凡仙界,最普遍的树应该便是桃树,因为这种树的文化内涵通常是与长寿富贵关联的,而仙界的桃子长啥样子,凡人自然谁也没见过,但凡间的桃子是啥样子的,普遍都晓得,所以仙桃的样子,自然便是被赋予为人间最美的那种桃子的样子了。正如王母娘娘对汉武帝说的,人间土地贫瘠,长不得仙桃树。

虽然这样,但人间的桃树,叫仙桃的却真不少。这当然是名不副实、但心向往之的结果。茂名高州是著名的水果之乡,以盛产荔枝、龙眼及香蕉等而闻名。但其实高州还有一种著名的本地水果特产,那便是仙桃。这种仙桃虽然说是桃子,其实是一种本地芒果,无论是树还是果,其形态特征都是芒果,而不是什么桃子。
芒果又叫杧果,是热带气候的水果。汁多而味甘美,果皮可入药,为利尿峻剂。据文献记载,有预防晕车晕船作用,渡海者食之可止呕。这种树的源产地来自印度,是颇受印度人欢迎的一种水果。
在印度芒果又叫庵罗果,在佛经中出现机率颇高。如佛经中说:“如庵罗果,生熟难分,具有四句,释难分别:一内外俱生,二外熟内生,三外生内熟,四内外俱熟。”也就是说,这种水果的生熟很难分别的,外表看起来生的芒果,内部有可能是生的,也有可能是熟的。同样道理,外表看起来熟了的果,内部有可能是熟的,也有可能还是生的。所以生熟很难分辨清楚。
最早将印度的庵罗果介绍入中国的,应该是唐朝的高僧玄奘法师,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便有“庵波罗果,见珍于世”这样的记载。可见唐朝时代,这种水果还是没有传入汉地的。
芒果的传播路径,应该是从印度传入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再传到了地中海沿岸国家。至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应该很难考究了。在印度的动物界,水牛被视为神物,这种动物在印度享有神灵般的待遇。而在植物界,芒果却被视同圣果。

在印度,无论是有无宗教信仰的,都认为芒果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水果,他们将芒果花称为“春天的灵魂”,而芒果则如同圣果。在印度的寺庙里,普遍都栽种着高大的芒果树。而芒果成熟的季节,那些品相俱佳的芒果,是寺庙僧侣供奉神灵的首选圣果。
印度的文化认为芒果是吉祥的象征,在婚礼中,人们喜欢用芒果树的枝叶搭建一条通往婚礼大棚的通道。如果婚礼不采用芒果枝叶作为装饰,这样会被视为不吉利的,这样的婚姻不但不圆满,而且婚后的生活也不会幸福,芒果的象征意义严重到这个程度。而对于虔诚的宗教徒来说,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便是用芒果枝叶沾满清水,淋洒在神龛附近。用这种方式表示自己对神明的敬意和虔诚。

随着印度芒果文化的推广,这种水果也越来越受世界的欢迎。印度摆脱殖民统治独立建国后,推崇芒果外交政策,在与国际政要交往时,芒果常常被作为国礼馈赠,于是印度的“芒果文化”更是蜚声海外,在国际上广泛流传开来了。
而产自高州本地的这种仙桃——芒果,据说历史甚为悠久了,有的老树已达五、六百年都有了。但本地人都不叫它芒果,而管叫仙桃。高州仙桃与普通芒果的区别,是果形浑圆核略大,皮青,酷似一个不大对称的心形,即使熟透了,其皮都是青里泛黄的,味道甘甜而鲜美,比普通的芒果要好吃许多。
而在儿时的记忆中,这种芒果在我们脑海中形成的概念不是什么仙桃,而是酸桃。因为白话中“酸”、“仙”二字是同音的,而这种芒果未成熟时,味道是非常的酸,所以我们便认定它叫酸桃了。童年时代,物质是极端匮乏的,别说是熟透的仙桃,那怕是半生的,能弄到那都是奇货可居了。
但太生的仙桃,别说甜味没有,甚至连酸味都没有,果肉脆白脆白的,嚼起来跟蜡差不多。虽然这样,人们依然视为至宝,因为将这种生果切成果条,然后用盐水泡浸,过了些天,便会变得又酸又甜,当然还有咸味。用这个当咸菜送粥,开胃消滞,是上好的佐食之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春风吹起,各种果树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而这时引进的外来芒果品种,因为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颇受果农的青睐,于是被大力推广。但经过大约二十年的种植,大家慢慢开始发觉到,这些所谓外来引进的优良品种,除了品质不稳定、会逐渐变异劣质化外,就其本身品味而言,也比不上本地的仙桃清甜可口。
于是经过几十年的时光洗涤,原先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外来芒果,便纷纷被淘汰,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那个一度被人冷落的本地仙桃,便王者归来,重新做了大众的宠儿。
仙桃树随着树龄的增长会长得很高,对于高高在上的仙桃,采摘是件让人头痛的事。而仙桃跟香蕉一样,在它半熟的状态便将其采摘下来,搁置几天自然就熟了。对于远程运输的仙桃,自然是得趁生摘,如果熟透了摘下来再运送,运输途中就变烂掉了。

而对于本地销售或自己吃的,人们自然喜欢托树而熟的,也就是让它在树上自然而熟,这样的仙桃味道自然是最好的。熟透了的仙桃,你不用上树采摘,它自然就脱落。但有个问题,仙桃熟透后是很软的,自然脱落掉到地上通常就砸坏了,即使不坏也会产生缺陷,卖相自然就遭人嫌了。
对于高大的仙桃树,要爬树采摘是非常危险的,又因为这种水果一般是单个的挂在树上,比较分散,采摘效率是很低的。童年时摘仙桃,一般喜欢抓起长竹篙对着果柄用劲一戳,仙桃就脱落掉下来了。
但这样依然有砸坏的风险。为了不不影响品相,如今的人学聪明了,果农专门在竹篙一头安装了个网兜子,网兜的口是用铁线圈撑开的,果农举着网兜将要采摘的仙桃套进兜里,然后用劲横向一捞,熟仙桃便脱落下来,稳稳的被兜在网内,这样采摘的人间仙桃——芒果,是完好无损的,自然便普受欢迎了。

【作者简介】梁国德,岭南洪拳名家,广东省社科院国学研究中心理事长,广东省武术协会会长,广东省象棋协会名誉会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诗刊》《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中华诗词》《诗词百家》《环球日报》《茂名日报》《南方城市周刊》《诗词月刊》《当代诗词》《岭南诗歌》《诗词报》《高凉诗词》《新华在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