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竹林七贤,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清雅脱俗七贤常聚会于竹林下清谈,不屑与司马王朝同流合污了。但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最后真正能初心不改,终生坚持雅操的,也就是阮籍、嵇康和刘伶几个,其他的最终多踏入仕途了。
而其中年龄最小的,当数王戎,他一生贪财吝啬,热衷于功名,被后人诟病为“取容于世,旁委财货”,是位庸俗不堪的才子。阮籍见了他,当面就讥以“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来挖苦他,足见王戎在这朋友圈里,是不大受欢迎的。他在七贤中有“七宗最”,何等为七?一是出身最好,二是年龄最小,三是家境最好,四是性情最抠,五是拜官最高,六是机巧最盛,七是最善自保。单看这七条,便晓得他不是什么德高望重的高雅之士了。
王戎生得是五短身材,性格坦率而不重仪容,但为人非常健谈,在竹林七贤中年纪是最小的。他加入竹林雅士会时只有十五岁,与其他六位最少都差十岁以上,与年纪最大的山涛相差二十九岁,已经是很大的代差了。

说到王戎的出身,不得不提及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所说的王谢,便是东晋时代的二大豪族,一是王导,二是谢安。琅琊王氏家族势力之鼎盛达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有句口头禅:“王与马,共天下”,也就是说王氏与司马氏一起拥有天下之意,其显赫程度可想而知了;而谢安在淝水之战中,一举击溃了投鞭断流的符坚,让偏安一隅摇摇欲坠的东晋朝廷坐稳了下来,可谓功高盖世,谢家在当时是仅次于王家的第二大贵族。
如果从辈份上说,西晋的王戎是东晋王导的先辈,王戎时代琅琊王氏的显赫虽然还没达到与司马共天下的程度,但也是炙手可热的望族了。琅琊王氏自《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王祥开始,便显赫一时了。王戎的祖父王雄与父亲王浑,都官居刺史,所以王戎是货真价实的官三代。他出身豪族不算,后来自己也位列三公,官居司徒,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礁之属,其富在当地无人能敌。而且他又是个生性吝啬、只入不出的守财奴,其家资的富足可想而知。而王戎之所以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平步青云,自然与他的机巧圆滑,善于左右逢迎分不开的。西晋时代,除了政治斗争的黑暗与残酷,还有八王之乱的兵祸此起彼伏。
在这种动乱时代为官,站队稍有差池,那是时刻会脑袋搬家的。但王戎却与时舒卷,与世浮沉,对司马家族的内斗,谁也不得罪,谁也不亲近,所以每次宫廷斗争,他都安然无恙,化险为夷,政治生涯一路顺风顺水。甚至在他族弟将军王敦的造反事件中,他因为慧眼识人,事先就疏远这位从弟,平素不相往来,所以也不受连坐,可见他善辨识人及明哲保身的本事是何等的炉火纯青。

在局势错综复杂的八王之乱中,王戎有一次因为出了馊主意险些丢了性命,结果他却用苦肉计安然脱了险。当时掌权的司马冋被其他王亲围攻,四面楚歌,非常惧怕,便向王戎问计,王戎便建议他缴械投降。结果遭到司马冋的心腹忠臣极力反对,要求杀了这个妖言惑众的王戎。王戎一见势头不对,连忙假装上厕所解手,然后又佯作五石散药力发作,失足掉入毛坑里,结果被人打捞上来时,成个人像掉进粪坑的落汤鸡一般,可怜至极,而且通身恶臭。这一出戏让司马冋及其臣下心生怜悯与嫌恶,结果饶了他小命。
王戎其人,在历史上口碑不高,在竹林七贤中,也是最不称职的一位。但话说回来,他能名列竹林七贤,当有其过人之处。首先,他年幼时,并不像后来那个守财奴吝啬鬼的样子。他爹王浑去世时,父亲的同僚集资赠钱百万来助丧,但王戎却坚辞不受,于是清名一时鹊起。
后来到了晋武帝时代,他在为母亲守孝这件事上,更是博得了好名声。他为母亲守孝,虽然也逾越礼节饮酒食肉,但却形容憔悴,身体虚脱,甚至连走路也都依赖扶杖而行,可见他的内心是极度哀痛的。当时的中书令裴楷前往王府吊丧,看见王戎憔悴成那个样子,感叹道:“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大意是说王戎孝亲的哀伤已经达到了“灭性”的程度了。
而当时尚书和峤也恰好遭遇母丧,他虽然寝苫食粥,恪守孝亲礼法,但整个人的气色却毫不衰减。可见其人内心并无多少哀痛,只是表面依礼教做个样子。于是时人称“和峤生孝,王戎死孝。”古人是以忠孝作为一个人的优劣评判标准的,所以“王戎死孝”这圈光环就相当耀眼夺目了。可以说,王戎的父母是以“死”来成就了王戎的名声。

王戎是一位聪明绝顶的人,脑瓜十分灵活,而且看人看得很准,这也正是他在那危机四伏的西晋官场中能免于横祸的原因。史载他自幼聪颖,神彩秀美,虽然被阮籍讥为俗物,其实外表也是一位风流倜傥的人物。而更神奇的是,普通人如果用眼睛与烈日对视一会,非瞎了不可。但王戎的眼睛可能有特殊功能,他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所以当时裴楷便称道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可见王戎此人目光是真正的如电,眼力是超级的好,这样的人聪慧便是自然的事了。
而王戎的胆色,也是出类拔萃的,在他还是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回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观众都四散逃跑,但王戎却岿然不动,泰然自若。当时坐在高阁上的魏明帝看见他这个表现,都啧啧称赞他是位奇童。
当然,王戎之所以能成为竹林七贤中的一贤,与他的家庭背景是分不开的。他父亲王浑与阮籍同在魏朝为官,都是尚书郎,彼此是要好的朋友。阮籍每回登门造访王浑时,只是礼貌性地见一面就走人了,大抵境界相差太远,彼此没有共同语言。但当他遇上王戎时,便侃侃而谈,有说不完的话。他曾开明车马地对王浑道:“濬冲这小子清虚可赏,跟你不是一类人。与其跟你切磋,还不如与他交流。”可见阮籍虽然嘲讽王戎是俗物,但对他的才华见地还是赏识的。
说到吝啬鬼,西方当数葛朗台,中国当数严监生,但这两位都是小说中的人物,当然都是虚构的。严监生临死前因为吝啬油灯点了两根灯芯而不肯咽气,直到妻子剔灭了一根他才放心瞑目停止了呼吸,从此便背负了吝啬鬼的罪名。但真正说来,这其实是个误解。他竖起两根手指的含义是他的心病——家族中老二的角色。因为他一辈子都是受他大哥严贡生欺凌的,晓得死后大哥会霸占他家产,所以死不瞑目,竖起两手指恨自己是老二。妻子晓得其事,却不敢当众说破,便有了剔灭灯芯来掩人耳目之举。
而说及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吝啬鬼,王戎是当仁不让的。关于他出格的吝啬逸事,都被史家收集在他的传记里。他侄子结婚时,这位富比陶朱的王戎送了什么大礼呢?他只送了一件单衣作为贺礼。侄子也知道这位抠门叔父的品性,自然不会对他有啥奢盼的,于是也就笑纳了。可没想到过了几天,老王居然亲自上门向侄子索还衣服。可以猜想当时这位侄子面对着自己那位富豪叔叔,其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了,估计是黑着面气呼呼的抓起衣服一把塞了回去才作罢。
如果说侄子并非亲生也就算了,对自己的亲生子女又如何呢?王戎之女出嫁后,曾向她老父亲借了数万钱。数目虽然不算小,但对于王戎的资产来说,也就沧海一粟而已。但王戎却时刻惦记着这笔借款,寝食不安,每当女儿回娘家,他就黑着脸给面色对方看。女儿明白老爹的心事,赶忙将钱还了,于是王戎才笑逐颜开,重新对女儿亲和起来。可见在他眼里,骨肉之情跟孔方兄相比,是不值一提的。
王戎官运亨通,一路升至司徒。他却嗜财如命,聚敛无度,广置豪宅家奴,园田产业,自然成了京师的大土豪。他每天夜里最浪漫快活的事情,是与老婆温缠两人一起于烛光下,坐在摇椅里扒拉着算盘珠子数钱,这是他人生最大的乐趣。守财奴的形象,可谓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而王戎的超群聪慧与变态吝啬,还反映在他与李子的两桩故事上。
桃李通常是相提并论的,譬如“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等等,不可胜数。虽然如此,但李的影响力及受世人追捧的程度,却远不及桃。历史上关于桃的典故多如牛毛,而关于李的就寥寥无几了。

其中有二则比较著名的,都出自吝啬鬼王戎。第一个是路旁苦李的故事,据说王戎七岁的时候,有天跟伙伴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玩,偶然看见大路边长着一棵大李树,上面结满了教人垂涎欲滴熟透了的大李子,玩伴们一见都争先恐后地扑过去抢摘,只有王戎呆若木鸡,对这树李子是无动于衷。旁边路过的大人见此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对这树李子不感兴趣。王戎答道:“这棵大李树长在路旁,位置如此显眼,树上结满熟透的李子却无人采摘,我想肯定是因为这李子味道本身是苦涩的缘故。”这人一听觉得很诧异,没想到那么小的一个孩子逻辑思辨能力竟如此强大,于是便采摘了一个李子尝试,果然味道苦涩,不堪入口。这个故事说明了王戎自幼便具有非常强大的独立思考及洞察事理的能力,在面对问题时不会糊里糊涂地随大流,这也是他在那个板荡飘摇、杀机四伏社会环境中能独善其身的原因所在。
第二个是王戎钻李核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李子跟路旁苦李的品质刚好相反。据说王戎家种有一棵品种极为优良的李树,所结的李子是又大又甜。王戎本人位列三公,富甲一方。依照他的身份及财富,根本不差钱,照常理来说,家里栽的这么一棵李树,除了自尝,此外便是招待亲朋戚友送人了,是不可能拿到市场去售卖的。
但王戎真是个超级的吝啬鬼,家中所种植的良种李子,却奇货可居般高价向外兜售。位列三公的达官贵人卖李子已经是不可理喻了,而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因为害怕自己的李树种子会因此外流出去,所以便不厌其烦地“钻其核而后出售”,非要将李核种子破坏了,然后才卖出去。这桩事一直被后人传为笑柄,名士风范,至此是荡然无存,连影子都不见了。
国人过去的陋习,其中之一便是对特别的技能秘不外传,甚至传子不传女。做师父的都爱留一手,不舍得将绝技对徒弟倾囊相授。这个在医学界及武术界尤甚。在丛林法则的社会中,这个固然多是出自“保护饭碗”的需要,但有许多民间绝技,也因此而失传了。至于如王戎这种,则完全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自私心畸形膨胀的结果,这个与他的身份反差实在太大了。
中国民间流传着一条古老的谚语:“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这话的意思是说桃子营养丰富养人,杏子多吃会有损健康,而李子就更可怕了,吃多了会要命的。按这样说,李子是不是有毒呢?其实也不是那么回事。究其原因,是因为李子这种水果的特性,与山楂有类似之处,就是非常刮油水。
在古时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即使是太平盛世,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条件跟今天也是无法比拟的,生活大抵清淡缺少肉食,普遍是处于缺油的状态。人在这种生活状态下若再大量吃李子,那是会导致营养严重不良,即使是健壮的人也会虚脱的。所以药王孙思貌曾说过:“李子,不可多食,令人虚。”而明代兰茂也曾在《滇南草本》中提到过:“李子,不可多食,损伤脾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如今社会不同了,人们普遍终日膏粱肥腻,营养过剩,多吃些李子正好帮助消化掉腹中冗余的脂肪。所以从今天的生活水平来说,人们多吃些李子有好处,不存在那些顾虑了。
李子还有个非常喜庆吉祥的别名叫嘉庆子。根据唐代韦述的《两京记》记载:“东都嘉庆坊有李树,其实甘鲜,为京城之美,故称嘉庆李。今人但言嘉庆子,岂称谓既熟,不加李亦可记也。”这段记录是说唐代洛阳嘉庆坊有棵李树,结的李子特别鲜美,成为了京城权贵宴席上的珍品。人们便习惯称之为嘉庆李。
因为嘉庆这个词又很吉祥喜庆,时间长了,世人便直接将嘉庆子作为李子的代称了,甚至清代皇帝永琰上位后也将自己的年号定为嘉庆。嘉庆坊的李子能让嘉庆子变成李子的别称,而王戎的李子能让他钻核破坏种子才肯出售,到底两者谁的李子更鲜美呢?应该是无从知晓了,但这两家的李子都是李中极品,却是毫无疑问的了。

【作者简介】梁国德,岭南洪拳名家,广东省社科院国学研究中心理事长,广东省武术协会会长,广东省象棋协会名誉会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诗刊》《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中华诗词》《诗词百家》《环球日报》《茂名日报》《南方城市周刊》《诗词月刊》《当代诗词》《岭南诗歌》《诗词报》《高凉诗词》《新华在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