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 米 花
耿志平(甘肃)
下午饭时间,场部院子里来了爆米花的人,我们匆匆吃完,妈就舀了两碗玉米,拿上和面盆和一个塑料袋子,我悄悄跟在身后,蹦蹦跳跳地去爆米花。

先到的人家的玉米已经在爆花机里了,师傅右手转动机子把手,顺时针转几分钟,逆时针转几分钟,左手在摇鼓风机,用铁皮桶制作的小火炉里碳火通红,时间到了,师傅站起来,用黑乎乎的手套搬起“玉米放大器”的前端,把它的头部放进一个前面是塑胶后面是布口袋的长形容器里,小孩子都歪着头用手捂着耳朵,很害怕那一声响。师傅用脚一踏机关,只听“砰”的一声闷响,机子周围冒起一股白烟,伴随着一股有点焦糊味和香味,白花花的玉米花出炉了,外面飞撒了很多,小朋友就一窝蜂地抢,也不管有没有沾上土,拾起来就急不可耐地放进嘴里嚼吃。
师傅把“玉米放大器”倒立起来,接过阿姨的一茶缸玉米粒,熟练地倒进去,问要不要糖精,阿姨说要,他就用不太干净的手在一个小塑料袋里捏几颗放进去,盖上盖子,开始重复前面的动作。一茶缸玉米收一毛钱加工费。前面爆好玉米花那家的叔叔把那个布口袋从后面提起来,把玉米花往前面倒,阿姨一只手按着脸盆,一只手拉着那个圆筒状的塑胶口,旁边的人也会帮忙,一锅就可以爆出一脸盆的玉米花,白白胖胖的玉米花散着热气,刚出锅的吃起来柔柔的,等一会就嘎嘣脆了,大人小孩都伸手去抓,没有一个人会嫌弃吃了自己家里的,还主动给邻居娃娃抓几把放进口袋里。
每次来了爆米花的,寂静的小山沟里就欢快起来了,忙碌了一天的大人也不知疲惫,给自己的孩子弄一些玉米花,在那个偏僻的大山里,七十年代,玉米花是为数不多的零食之一,除了白瓜子和葵花籽就属于它了。而且师傅隔一两个月才来一次,每家每户差不多都爆一塑料口袋玉米花,大人娃娃能吃好长时间,晚上要扎紧袋口,不能让空气进去,否则吃起来就不脆了,有点疲软,不再那么可口。
九十年代也有爆米花的摊位,有人用大米和黄豆爆米花。七十年代,场里的人很少有用黄豆爆米花的,大米那时很稀缺,绝不会有人“浪费”大米,大多时候吃的都是黄米干饭,偶尔吃一顿大米饭都是很奢侈的事情。只是师傅的茶缸子变得很小,一锅要放三缸子玉米,爆出来才有半脸盆,而且一缸子收一块到一块五。

如今有了电动爆米花的机器,也有专门爆米花的小玉米,只是米花不是原汁原味,虽然好闻,怎么也不如小时候的味道。也有人买了小玉米,自己在家爆,把平底锅烧热,放上油,把玉米倒进去不停的翻搅,几分钟后,就有玉米花爆出来了,这时要立马盖上锅盖,只听锅里“砰砰砰”声不断,等到不响了,玉米就华丽变形完成了,揭开锅盖,满满当当的一锅,米花不再是纯白,而是有点黄,有点奶油味。我一点都不喜欢吃。
也不知是小时候吃了太多的玉米花和瓜子还有松子,可能气管受了伤,再也不能吃干果。每次碰到爆米花的摊位,我就视而不见,再也不会驻足了。
很 怀念小时候的爆米花,更怀念小时候的玩伴和叔叔阿姨,只可惜!他们好多都不在了!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成为庆阳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