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胸怀
高增荣
今天我们读《论语》,在感受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的同时,还能深切地感受到孔子博大的胸怀。

子贡曾问孔子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还对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说完后出门而去,曾参的门人问曾参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第四 》)曾参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的基本内涵。
先说“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做人的品行要求,是人之所以为人应有的胸怀。这种要求,不像我们宣扬高尚、高大、空洞的那些东西,凡人做不到。你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你自己不想做的,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你不希望别人害你,你也不要去做害别人的事情。你要自由,就不要剥夺别人的自由;你要干净清新的环境,就不要去随地吐痰、乱扔纸屑,随便排污,破坏环境;你要安静的夜晚好入眠休息,就不要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的休息;你要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就不要坑蒙拐骗,短斤少两,欺行霸市;你需要食品医药安全,就不要去制假贩假,祸害人们;你厌恶贪污腐败和不公,当权后就要廉洁奉公……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由此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一个对自己和社会负责任的人,都应该做得到的。它并不要求你有多少财产和多大的能力。不幸的是,我们今天不少人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偏偏要干出“己所不欲,强施于人”的混蛋、强盗事体来,岂不悲哉!
再说“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孔子对做人的高标准要求。君子不能只“立己达己”,要“立己立人,达己达人”,这是君子应该尽的社会责任,是高尚的情操。一个人要做到“忠”,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知识能力。孔子的“忠”和“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是“一以贯之”,不能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自己喜欢的而别人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例如不同的价值观等。孔子在这里想的是多么的周到啊!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胸怀是多么的宽广啊!
孔子的胸怀还表现在他的宽容和慈悲。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管仲的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仁也。”子路不服说:“管仲游说齐襄公,齐襄公不听从,说明管仲没有口才。他想立公子纠为国君却没能成功,说明他没有才智。家人在齐国遭到杀害他没有忧伤,说明他没有仁慈心。带着镣铐坐在囚车上他毫不羞愧,说明他没有羞耻心。侍奉自己曾经想射杀的国君,说明他不坚贞。召忽为公子纠殉死而他不死,说明他不忠诚。这样的人难道可以称为人吗?”言之凿凿,在子路眼里,管仲一无是处。
孔子回答道:“管仲游说齐襄公,齐襄公不听从,那是齐襄公昏聩。他想立公子纠为国君却没能成功,那是时运不济。家人在齐国遭到杀害他没有忧伤,那是他知道审时度命。带着镣铐坐在囚车上他毫不羞愧,那是他能把握自己。侍奉自己曾经想射杀的国君,那是他知道随机应变。召忽为公子纠殉死而他不死,那是他知道轻重。”
从表面看,这是两个人看问题的侧面不同,但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历史也证明了孔子没有看错眼:管仲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第一个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他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而且留下了《管子》一书,在政治、经济、教育、伦理、哲学、法治、谋略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论述和思想贡献。
从深层思考,这是子路和孔子的胸怀和气量有差别。孔子的宽容、大度、慈悲,使他能宽以待人,善待别人,不苛刻待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正是充满仁爱之心的圣人不同于凡人的境界。
人的胸怀和气量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历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读书能使我们和古今圣贤对话,用他们的思想滋养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学识不断积累,使我们的心灵更纯净剔透,使我们的内涵不断积淀,使我们的修养不断升华。实践的历练,能使我们的视野不断开阔,能使我们的经验不断的增长,能使我们的能力不断的提高。惟其如此,就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到此时,你就会成为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成为一个能勇敢地担当起社会责任的人。
2013-1-12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曾任咸阳彩虹学校副校长、咸阳彩虹中学执行校长、咸阳彩虹中学国际部执行校长、陕西省重点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咸阳市德育教育学会理事长、咸阳市文综教学研究基地专家组成员及基地学校负责人等职务;199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政治教师之一,其先进事迹曾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政治教育》、《咸阳日报》等刊物报道。酷爱文学,数十年笔耕不辍,发表杂文、散文、随笔、论文、读书札记、诗歌1000余篇(首);撰写和发表论文、演讲稿50多篇,参与编写教学辅导资料13册;编著中学生校本读物《趣味哲学》,出版发行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编并出版《咸阳彩虹学校志》。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并在咸阳市临帖展中获优秀作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