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窝头的回忆
五九年秋天,随着贯彻庐山会议精神,风糜全国的大锅饭食堂一哄而散。人们又各自回家起灶做饭。
五八年由于丰产没丰收,大部分粮食烂在地里,所以每户分的粮食很少。很快许多家庭便缺粮断顿。
为了维持生计,人们便满山遍野地捡烂地瓜。把捡回的烂地瓜泡在清水里,剥去皮晒干磨成面放在清水里泡上四至五天 ,减轻烂味便是人们能吃的烂地瓜面。

为了节省粮食,当时时兴一天吃两顿饭。上午饭一般在九点钟吃,主要吃胶皮窝窝照人汤。烂地瓜窝头凉了就象胶皮一样咬不动,戏称胶皮窝窝,照人汤指喝的糊糊放的地瓜面少稀的能照出人来,戏称照人汤。当时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胶皮窝窝照人汤,一顿不吃饿的慌。下午饭一般在下午五点吃。由于吃过下午饭不再干活,人们便为了节省粮食主,要喝南瓜萝卜汤。喝南瓜萝卜汤也就图个水饱 不到两个小时又会饿的难受。大人们还能忍着 ,吃过饭便上床睡觉。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却受不了。为了转移想吃东西的欲望,一到傍晚,我和一帮小伙伴便在街上侃大山。大家似乎有一个默契,只准谈天说地扯东扯西,不准说吃东西。因为一说吃东西胃里就火烧火燎的难受。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叫做虎恶狼恶不如人饿。当人饥饿难耐时看见有吃东西的真想去夺去抢。这种疯狂的欲望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有这种体会。有一天傍晚,我正和小伙伴们吹牛皮,我的邻居堂兄德功哥给我使了个眼色,把我叫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悄悄塞给我一个玉米面窝头。放到现在,一个窝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却是千金难买。我想说声谢谢!但始终没说出口。我掰了一小块尝了尝,又香又甜,我舍不得自己吃,因为家里还有挨饿的母亲和两个姐姐,我要她们也尝尝这玉米面窝头的滋味。
时过境迁,几年过后我和小伙伴们各奔东西。有的参了军有的跑到东北投了亲戚。我学校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在以后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每当遇到困难和搓折的时候我就想到那个窝头 便会又鼓起生活的勇气。

时间如闪电,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也跟随子女享受退休生活。每当我面对满桌的鸡鸭鱼肉甚至更好吃的饭菜时那个窝头就会在我眼前晃动。我给孩子们讲窝头的故事孩子们似乎很不理解一个窝头有什么讲头?但我说现在生活好了这也不想吃那也不愿吃如果三天不吃东西当你饿的两眼发绿时别说一个窝头就是再难吃的东西你也会觉得香甜无人比。人啊不能忘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人老了可能都有一个通病总爱怀旧。眼前的事落爪就忘几十年前的事就象过电影一幕一幕在眼前闪过。因我离开家乡早和德功哥也多年未见,听说他过的不错。他是中学高级教师,在校长的岗位上退休离开乡下搬到县城居住。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师范教书,一个部队转业在厦门工作,据说工作也很好。当年窝头的事也许他早就忘了 ,但我却不能忘。当年碍于情面没有说出的话,现在我想大声说出来:德功哥谢谢你!谢谢你!!当年给我的窝头|

作者简介:
赵德贵,山东肥城人。一生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有作品见诸报端。 1971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管理区党总支书记、战山河总支书记、乡党委书记、副镇长、人大副主任等职。
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干部和模范党员,曾三次当选县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六次当选乡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
2000年分管计划生育工作时,因成绩突出,荣获“山东省计生委计生协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退休后,参加了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苦练各种书法名帖,积极参加市内外举办的各种书赛活动,取得一定成绩。
在苦练书法的同时,根据自己一生的经历,特别是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感悟、体会、写了近百篇诗歌、散文、杂文,部分作品被有关单位和刊物录用。

《华夏文学》是一个面向全国爱好文学创作者的平台。作品力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生活,歌颂美好,传播正能量。作品形式不限,字数最多在3000字左右,诗词为3_5首。但要求为原创作品。禁忌剽窃、抄袭,违者,文责自负。敬请广大文朋诗友踊跃投稿。投稿格式:原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投稿微信13853840219。
投稿邮箱:fclongshansh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