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铁二指政委王锦荣之子王宁
“援越抗美”55周年纪念活动,把我们的记忆带回到1965年9月,六支队(以铁道兵十三师为主、加上工程兵部队、云南民工大队、昆明军区高炮部队、舟桥中队、野战医院组成)指战员分别从河口、金平口入越, 用青春热血实现报国理想的画面浮现在我们的脑海。

父亲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中校
父亲王锦荣在铁道兵十三师组建时,从七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调任十三师副政委,之后在援越抗美中任六支队副政委。部队因准备出国执行援越抗美任务,将家属们安排在浙江湖州三天门留守处之后,集中起来做入越准备。父亲对部队指战员进行了入越前组织动员工作。他慷慨激昂、激动人心的即兴演讲,充分体现了这位“老八路”对党的忠诚,以及立场坚定、牢记使命的政治信念,赢得了广大指战员的赞许。集训之后,部队按计划出发去了越南。父亲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从不考虑个人安危。他总是对我们说,这是他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之后第二次出国执行任务。这是组织上对他的信任,他感到非常光荣,决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我们铁道兵部队子女长期与父亲分开生活已习以为常。当时只知道,父亲要去一个遥远的国家执行任务。由于年龄小,在和平环境下长大的子女们对父辈们所面临的艰苦和危险的复杂环境,以及在战场上随时可能牺牲生命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直到援越抗美结束半个多世纪的今天,大量翔实记载援越抗美战争时中国参战部队打击美国侵略者的书籍、照片及音像资料,还原了援越抗美的艰苦历程;回忆起父亲当年所讲的越南战场的情况,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和洗礼。父亲是一位文武兼备、政治敏锐、作风优良的政工领导。他的革命军人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父亲一直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中,他是这样要求指战员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这样要求家人的。记得1963年的一天,部队驻扎在湖南资兴县,驻地周围遍布竹林,竹笋随处可见,父亲的警卫员在驻地的山上挖了两个大竹笋,本来想改善一下我们的伙食,父亲发现后批评说,老乡的竹笋不能随便挖,我们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母亲想解释一下,但父亲不容解释,他认为,当领导就要以身作则,公私分明,不能占老百姓的便宜,要坚决赔偿。这件事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之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都会铭记父亲的教诲,知道如何处理了。
父亲在部队是个标准的职业军人,但在家中是个慈祥的父亲。尽管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非常少,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总是不断地感染着我们。和他在一起,你丝毫不会感觉到越南战争的残酷和恐怖,他永远用积极向上的方式鼓舞着子女,他教我们用越南语唱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的歌曲,给我们讲越南风土人情。父亲去了援越抗美前线后,家里人和他的联系就是通过云南十六号信箱。由于前方工作繁忙,通信次数也有限, 他写给母亲的信,同时也是给子女的信,子女们互相传阅着父亲的来信。他在信中过问每个孩子的学习和身体情况,他总是嘱咐子女要好好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靠拢党组织,争取入党,工作上要服从组织安排,要以组织利益为重。父亲经常关心我们的学习,在“文革”中,大学停止了招生,社会上流传着“读书无用论”,对我们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是他仍然积极引导我们,告诉我们,他相信中国早晚会恢复高考,如果大家都不学习文化,中国怎么能发展?现在看来父亲还是很有远见的。在他的教导下,子女都努力学习,成绩也比较好,都争取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子女们也如父亲所望,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们今天在学习、工作中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离不开父亲的亲切关怀和教导。
由于铁道兵部队流动性大,家里不能添置很多家具,很长时间里,父亲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时买的那个装书的箱子,铺上塑料布就是孩子的饭桌和书桌。箱子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磨掉漆的痕迹,这个箱子现在仍然在家中保存。父亲在生活上非常节俭,有时买一双几块钱的鞋也要考虑是否有必要。他经常教育子女要发扬艰苦朴素的好作风,爱惜粮食,节俭衣物;子女小的时候,都是家里的弟弟妹妹们穿大孩子穿过的衣服,大孩子穿父母穿旧的衣服。旧衣服不合身,让裁缝改一下,衣服颜色脱落了,就买来染料让母亲染一下接着穿。因此,家里的子女生活都很朴素。当亲友和战友家里遇到困难时,父亲却毫不犹豫、慷慨解囊,给予帮助。父亲爱兵如子,冬天担心别人受凉,经常把自己多余的被褥送给战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父亲(左一)在越南施工现场调研
父亲总是不断地鼓励身边的指战员提高文化,为国家更好的工作,给他们推荐书籍,教授书法。在他的鼓励、帮助下,身边的战士有的考上了军校,有的做了技术员,实现了人生的更大价值。父亲非常重视学习,他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籍,在战争年代也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父亲少年时代为了健身练过打拳,我们小时候他还给我们展示过他的“功夫”。他练习打拳受益匪浅,使他在战争年代艰苦的条件下能连续工作保持旺盛的体力。也使我们懂得,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建设国家。因此,我们受父亲影响,注重体育锻炼。抗美援朝回国后,他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实现了他上大学的愿望。1958年2月,他从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三期毕业之后,组织上打算安排他在北京铁道兵机关工作。为报答组织的培养,他坚决要求到边远艰苦的地方工作。后被安排至驻扎在云南的铁道兵一师五团任政委,并把全家人带到了西南边疆。
越南经过多年的战争,经济发展缓慢,越南人民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援越抗美部队的生活很艰苦,指战员们连新鲜蔬菜也吃不到;加上越南酷热难耐的恶劣气候,最高气温可达到50摄氏度。六支队的主要任务是抢建和保障8、10、12号三条战地公路;由于越南多山,地貌复杂,雨多经常引起山洪暴发,给六支队的指战员施工带来巨大困难,特别是12号公路跨越战略重地奠边府与举世闻名的胡志明小道北段相连接,区域内地形极为险峻,新建、抢修点多线长,任务艰巨。美军企图切断两线战略通道,对区域沿线出动各类飞机狂轰滥炸638处(次)。指战员在修路时不仅要冒着敌机的野蛮轰炸,还要遭遇毒蛇、蚂蟥、蚊虫叮咬,经受痱子、疖子等湿热病痛的困扰。但英勇的六支队指战员不怕牺牲,连续作业。当年父亲经常谈到六支队指战员为了确保援越抗美战争胜利、不畏艰险,流血流汗,确保高质量地完成修路任务、保证所建路线畅通,很多指战员英勇负伤,轻伤不下火线,继续参加施工。在近四年的援越抗美的筑路工程中,六支队有95名同志牺牲了宝贵的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228人光荣负伤。六支队是一支坚不可摧的铁军,在越西北的原始森林里修建了总长434.8公里的8号、10号、12号公路,确保了部队快速行动和军用物资的及时补充。
父亲是一位有高度责任心的指挥员,对士兵有着慈父般的关爱。在越南,他运用自己在多年战争中积累的经验,每到一个新战场驻地,他总是不顾疲劳,带领指战员勘察地形以及周围环境,以防不测,做到心中有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及时安排指战员们立即把环境整治好,去除危险物;预防敌机轰炸时被乱物砸伤、碰伤,防止在野草丛生的环境中被毒蛇咬伤。记得有次父亲讲到,越南蛇很多:一次他正在树林里为指战员做报告,讲话当中,他突然间感觉有个冰凉的东西砸在后背上,转身一看是条2米左右的大蛇从树上掉下来,幸亏没有大碍,报告会继续进行。部队指战员在越南住在帐篷里,不密封,蚊虫、毒蛇很容易钻进去,因此父亲在援越抗美时期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休息之前都要提起被子抖上几下,以防止毒蛇钻进被窝,他也把这些做法与部队指战员分享。
父亲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平易近人,关心指战员,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标准。记得1966年父亲从越南回国开会,安排到家的第二天上午给在湖州三天门留守处的全体职工和家属作前方的形势报告。大家都非常渴望了解在前方的战友和亲人的情况。那天正巧留守处的嘎斯六九吉普车在修理,只有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可以用,留守处干部征求父亲的意见,问是否需要到兄弟部队借一辆吉普车,他坚决不同意。之后,留守处派了大卡车去接站。那天全家一直等到第二天凌晨才见到父亲。原来火车到了杭州后,正赶上下暴雨,天黑路滑,为了赶路,大卡车一下侧翻到了公路边上的河里。幸亏被当地的群众发现,叫来了沿途的村民及时救援、送往医院。司机胳膊上划了伤口,父亲额头上左眉碰了个口子,缝了几针,贴上了一块纱布。年轻的司机当时非常紧张,向父亲道歉,父亲安慰他没关系,人和车都保住是不幸中的万幸。第二天上午报告会如期召开,留守处干部和家属听到前方的情况非常高兴、深受鼓舞,士气高涨。当父亲介绍在越南英勇牺牲的指战员的英雄事迹时,参会的烈士家属搂着子女失声痛哭,与会者无不动容。报告会内容生动具体,听众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那场报告会给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至今仍历历在目。

越共领导人胡志明等接见援越抗美的中国同志(前排左二为父亲)
每当我们今天乘坐舒适的高铁出行时,会时常想起六支队父辈们所经历的千辛万苦、艰苦岁月。半个世纪前,他们换上了豆青色的布料便装,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上窄轨闷罐车奔赴前线,支援越南人民的解放事业、打击美国侵略者。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父辈的无私奉献为我国争取到了和平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能够享受到各种现代设施。由于铁道兵指战员的努力奉献,许多指战员血洒越南大地,圆满地完成了援越抗美的修路任务,保障了援越抗美的胜利。父亲曾三次作为援越抗美的代表在越南河内等地受到越共中央总书记胡志明主席的接见。这也是对铁道兵全体援越抗美指战员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我们更加怀念铁道兵援越抗美的父辈们。是他们半世纪前的秘出南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打击美国侵略者,才为越南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为我们的祖国赢得了发展的宝贵时间,使祖国人民过上幸福祥和的生活,他们用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铁道兵的父辈们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上,永世传颂。

作者简介:王宁,男,1956年9月出生。专业技术职务:译审(正高级技术职务),专业:翻译(英语)。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留校任助教、讲师和教研室主任。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在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外事局、国际司主任科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外事处副处长、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处处长和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专家等职务。

槛外人 2022-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