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吕恭
(中篇)薛宝钗当上了“宝二奶奶”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必然选择

在对薛宝钗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之后,我们再来分析有关宝钗的又一个焦点问题——即她是怎样取得“宝二奶奶”这一地位的。
我们看到,尽管贾宝玉实行“三不主义”,(不喜欢读书、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想做官。)而且整日无所事事,尽“在女儿队伍里混”。显然,这样的男子在当时是不大可能有什么出息和前程的。但是,大观园中的几位女性,如黛玉、宝钗、湘云、(甚至连出家人妙玉)却都对他很有好感,心中都暗暗希望贾宝玉能作为自己的丈夫。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分析人物,不应脱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具体客观环境而孤立地看,黛、钗、湘、妙们所以对宝玉有好感,这不仅因为宝玉神采飘逸、情趣高雅,又是荣国府的合法继承人,时时处处都深受几位主子的宠爱,更为重要的还是他的人品。与宁、荣两府的其他男主子相比,(如贾赦、贾珍、贾琏、贾蓉等)从几位女性眼睛所能观察到的范围来看,贾宝玉尽管“不上进”,但他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环境里已实属凤毛麟角了。正如紫娟所说的“这些公子王孙们,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就丢在脖子后头了”。而宝玉起码在这一点上对女性还是尊重的,也是比较专一的。因此,像宝钗这样的聪明女孩,不可能看不到宝玉身上的这些对一个女性来说至关重要的优点,继之对他产生爱慕之情也是很合理、很自然的,这种情感完全是出于自身的自然流露。然而,宝钗所以与黛玉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她能用封建礼教来克制自己的感情,黛玉是一心恋爱,而宝钗则首先是做人,她宁可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埋在心底深处,也要赢得一个好的名声,甚至当她明显地察觉到宝黛的恋情之后,也能坦然处之,顺其发展。至于事情发展到最终结局是弃黛取钗,但这绝不是宝钗个人主动争夺的结果,而是当时社会现实及贾府这个典型环境所需要的必然结果。
首先是表现在四大家族联姻的需要。“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与贾、史、王三姓齐名的“金陵一霸”薛家,原是“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尽管比不上贾府那种纯贵族式的功臣之后和官宦世家,但比起林黛玉那种已经破落的中等官僚家庭还是要强得多。而且“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荣俱荣,皆有照应”,加之薛家在贾府内又有明显的外戚优势,(王夫人、王熙凤)这些条件都使得薛宝钗在贾府中所占的优势地位,是与黛玉那种孤女无依寄人篱下的情形所完全不相同的。

其次是出于挽救贾府逐步衰败的需要。在宝、黛、钗三人中,尽管宝黛二人两小无猜,心心相印,有着真挚的爱情。但他们两人的基本人生观却是封建家长们所不能容忍的,站在家长们的立场上考虑,从维护贾府今后切身利益出发,形势都变得对宝黛愈来愈不利。试想在家长眼中,贾宝玉已经是一个“禀性乖张”的不肖子孙,林黛玉的思想性格也相当古怪,况且身体又十分羸弱,如果让他俩成婚,后果自然不堪设想。当时荣国府经济上已陷困窘,家族内部摩擦越来越多,王熙凤手段不可谓不高明,尚且免不了怨声载道,除她之外要找个确实具有办事理家能力的当家奶奶实在是妙不可得。而薛宝钗与贾府上下、老幼尊卑都相处的十分得体融洽,她帮助探春理家时提出的“小惠全大体”又收到明显成效,表现出了特殊的理家才能。于是在贾府的几位关键人物看来,王夫人、王熙凤自然是一心想要娶宝钗的;贾母起初是想让宝黛相好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现实的需要,也逐渐转向了宝钗;贾政则是一切“以老太太、太太的意思办”。这样,贾母、王夫人等在已确切知道了宝黛相爱这个事实之后,尽管他们平时对宝玉娇纵无比,对黛玉也十分怜爱,可在这样一个关系到本家族根本利益的关头,她们却宁肯让宝玉黛玉承受精神上的折磨,也不能迁就他们的愿望。由此可见,弃黛取钗并不是个别决策者的偶然决定,而是众主子在一种共同利益前提下的共同认识和必然选择。
她们自认为,只有薛宝钗才能适应贾府的迫切需要,才有可能挽回贾府的颓败局面。这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阶级内容,小说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努力把握着阶级社会和生活环境极其复杂深邃的关联和发展上,来“合盘托出”这个悲剧的。贾府掌权人们的决定,无疑是代表着封建家族的一次垂死挣扎,她们与其说是爱宝玉,但里面包含着很大成分的爱自己;她们与其说是给宝玉娶媳妇,倒不如说是给自己找一个继承家业的人选罢了。然而由于这种极不人道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当事人自己的情感和人格,促使了事情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这种强行“拉郎配”的做法不仅没有能够迫使叛逆者屈就,却反而加速了这个封建家族的崩溃。
(未完待续)
槛外人 2022-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