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崇鸣寺里显真才
《沔阳州志》载,崇鸣寺,亦作广福寺(位于洪湖乌林镇黄蓬山的金家嘴)。唐乾元元年(公元785年),由著名高僧马祖道一法师创建。《湖广通志》(卷十五舆地志)将黄蓬山的灵福观和崇鸣寺作为“沔阳州十五古迹之一”。相传,唐朝高僧玄奘和尚曾在去西域取经之前,受荆州汉王之邀,为其讲经。唐玄奘和尚在路过黄蓬山时,特地登岸到崇鸣寺拜访马祖道一法师,并与之促膝交谈、论经,五天五夜。要不是荆州派人来接,唐僧决定在此逗留十天。

(崇明寺)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和崇鸣寺有着不解之缘。
陈友谅年少时聪明伶俐。六岁发蒙,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十岁时,因惩罚恶棍马一刀,被迫辍学。不得不到财主家去放牛。他十五岁时,利用放牛的机会,每天将牛赶到崇鸣寺山上让牛自个吃草,而他则到寺里去拜妙真为师,读书临帖习字。有一天,地主发现他不在牛身边却跑到庙里,狠狠骂了他一顿,连饭也不许他吃,就撵他去放牛。
于是,他便每晚在家读书。有一天夜晚,他正在油灯下如饥似渴地读书,沔阳州一名千总的官船停在龙船矶过夜。见岸上一间草屋里透出微弱灯光,听到琅琅读书声,便独自上岸,来草屋前。见柴门未关,便轻轻走了进去。看到一青年后生在专心读书。他走到青年背后咳了一声。这时陈友谅才发现有人站在背后。他连忙起身让座,礼节周到,态度谦恭。千总对他有了一个好印象。千总坐下后,问了他的学业及治国持家的一些看法。友谅一一回答,千总甚是满意。于是想考考他的才华。千总出了一道上联:“一水淼淼,江河湖泊海洋”,陈友谅笑了笑回道:“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千总又出一题:“水落日为天上日”,友谅答:“眼中人是面前人。”千总觉得这小子才思敏捷功底颇深,是个可塑之材,决定引荐他到沔阳州衙门里当个差。
其实,陈友谅如今能有如此出众的才华,都离不开崇鸣寺静空和尚的悉心栽培。
有一年春天,总是下雨。一天,下了一阵大雨,静空和尚刚走出崇鸣寺,不慎脚下一滑,摔了一个仰面朝天。随行弟子们忍不住笑了。静空和尚连忙自我解嘲,吟了两句诗:“春雨滑似油,下得满地流。”友谅见状,忙抢上前一步扶住了师父,一边说道:“跌倒吾师父,笑煞一群牛。”巧妙地帮师父解了围。
陈友谅在崇鸣寺跟师父习武很刻苦,师父担心他一味习武而荒废了学业,便提醒他:“不读书,何以立业?”友谅立即回答:“常习武,也可保国。”
一天晚上,静空和尚劝导陈友谅说:“记住,好男儿志在四方。”友谅即回:“大丈夫威震八方。”静空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
陈友谅静下心来思量,忽然觉得这些年在崇鸣寺只顾习武,学业进展不大,便引用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的联句叹息道:“笔下才华少,胸中韬略无。”静空不以为然,也引用苏东坡为小妹改的联句鼓励他:“笔下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友谅听了师父激励的话,对自己的前程更充满了信心。
第二天,陈友谅辞别了师父,他要投身社会,去干一番大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