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迁坟
文/吕长荣
随着农村整合以及城市扩建等一系列的举措实施以来,越来越多原始村貌逐渐消失在人的视野中,我老家的容颜也只能定格在2009年的岁末了。我虽然不是农村户口,但我一出生就生活在农村老家的环境里,也是因为父亲的原因辞职回乡建设当了一名排灌站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母亲也被调到离老家并不是很远的一个兵团建设的农场工作,我参与了农村人所有劳动和变迁,15岁后因上学、工作、成家,就在城市扎根了,但我依然怀念那久远的故土乡情,因为城市表面看似热闹,繁华,却也充满了人情的冷漠与现实中的残酷竞争,也是源于生存所带来的压力所在吧!
如今老家的那片土地早已今非昔比了,条条宽阔的马路贯穿东西南北,路两边除了绿化带也盖起了漂亮的别墅区和高楼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城景象。可这一切对于我的父亲来说却没有看到他在此付出一生的地方的变迁,更没有享受到因变迁而应得的各种福利待遇!因劳累过度因病遗憾离世了。我的母亲因户口也不在农村,同样没有享受到分房以及搬迁给的福利待遇,虽然全村都赔偿到位,连我爸坚守的那个旱涝保收为乡民提供保障的排灌站都给村里盈得了上百万的赔偿款,更别说土地资源的出让费了。
2020年7月26日,因家族的林地占用也要搬迁,在一番周折中总算正式启动了,此时天公不作美,一早四点钟起床,我和老公如约到了坟地,还特意请了挖掘机人工等,6点左右天公下起了小雨,因为我是出嫁女儿,只参与了起坟,却没有权利和资格参与新坟林地的埋葬,这让我感受到了封建意识在农村人的那种悲哀与疼痛感!好在有我老公跟着,让他参与了挖坑埋葬的全过程,否则我都不知道哪个坟头是我父亲的。新林坟地设在了我家老房子和排灌站之间的这片我家的地里,紧靠河堤,对面又是一条河沟,被我三叔种满了藕莲,对面就是宽阔的马路和别墅高档小区,风水不错,绿树成荫。我站在路边打着伞,心情就像这天气一样,泪水无声的伴着时大时小的雨水倾泻,这块地方也是我不知洒下多少汗水和回忆的场地啊!父亲的影子像过电影一样,从小到大一幕幕涌现在脑海,我看到的那些忙碌的身影又让我感到一丝压抑,悲凉,甚至还有种厌恶感,那都是被利益驱使的灵魂啊!为了多得到几个迁坟的赔偿金,把我的老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大爷爷及过继给他的大伯,我的父亲的坟都集合在了一起,我老爷爷奶奶育有三子,三爷爷奶奶的后代迁出了本位,在外县的青山上花了十多万买了几个公墓,更让我感到悲凉的是我的叔叔们却不知道老爷爷奶奶们的大名,还是从本村老人们那儿打听来的,儿时我看到的大多都是我的父亲独自上坟,很少看到姑姑叔叔们,更别说他们的子孙了,从记事起,家族的成员已经分家独过了,如今又已这种坟头的形式来了个阴间大融合,如果这些过世的祖先长辈们真有灵魂所知的话,也是悲叹万分吧!这个结局其实还是要归功于我的父亲了!平时为了一寸地,怎么分家产,上礼金的事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来!为什么我父亲身上具备的尊老爱幼,只讲奉献,不图索取,无私友爱,尽力而为的良好家风没人学习继承呢!还把父亲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拔掉,因为我耳闻目睹的太多了!我5岁左右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过一段时间,那时小叔和姑姑的态度至今让我难忘,每到吃饭的时候,姑姑和小叔就对我放脸色,不准我吃饭,理由是我没有地,白吃白喝不干活,让我给我妈要来我的口粮才能吃,那时尽管很饿,却低着头看着碗里的饭不敢吃一口,眼泪啪嗒啪嗒地往下流,我不知道在我的心里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啊,为什么这样待我,后来我就跟着村子里比我大的孩子们去拿着袋子挖野菜,用劳动换取一口饭吃。一次我跟着大孩子们去我妈的单位农场附近的菜园里去挖苋菜和马蜂菜,看园的爷爷只让我一个人采,不让那些大孩子们进园子,还问我:“你这么小爸爸妈妈怎么舍得你出来干活啊?他们不心疼啊?你的爸爸妈妈呢?你是哪个村的?”一连串的话向我扑来,我说:“妈妈是这儿的”,“那你怎么不去找妈妈吃午饭啊?”我摇摇头,没说什么!因为我不知道妈妈的家在哪儿!一生下来就跟着父亲住在排灌站的机房里,父亲每天来回往返六趟抱着我去吃奶,再抱回来,风雨无阻,到了一岁多能吃点米粥和面糊糊就不吃奶了。
后来因两个叔叔闹家产想分爷爷的羊群闹翻让我爸主持公道,我爸就说:“爷爷年龄大了,小叔还没成家,那时爷爷已经八十岁了,还放着羊群,爸爸把爷爷养着,羊群卖了,钱款给爷爷存着以备急需和用来看病及百年过世时用,三叔因此恨我父亲,也没人理解,如今我父亲的家产业也不明不白的成了三叔的利益了!
按家族辈份论,我什么也不缺,就是没有享受到他们给予我的待遇和亲情的味道。如今物质水平都提高了,农村人一跃成了有房有车又有地的新型城镇化农民,还有源源不断的各种赔偿款,确实让城市人羡慕嫉妒恨啊!可倡导的精神文明和忠孝家风却依然成了时代的缩影,被压缩在了精神贫瘠的角落里,这难道不是一种精神残疾和社会的悲哀吗!
作者简介:
吕长荣,女,网名(修行者),文笔爱好者。70年代出生在建设兵团,18岁参加工作,曾从事过企业团委宣传干事,电台工作者,公司主管,个体经营,喜欢自由的生活,旅游,爱好广泛,喜欢理性思考,文笔形式不一,新闻稿,诗歌,散文,杂文,带心而行,随笔而生,作品曾发表在电台,报刊,军刊,网媒,网络平台签约诗人,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特约作家,并多次在全国文学艺术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并获得《中华文艺》中国当代百强才女称号,《全国文学艺术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有多篇作品入选国家级大典书刊。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