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互鉴与冲突》(三)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世界上各种思想丰富多彩,鱼龙混杂,令人眼花瞭乱,但不外乎两类,一类是以“术”为源泉的思想,一类是以“道”为源泉的思想。什么是“术”,广义地说,术就是各类现象的总称,包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什么是“道”,简单地说,“道”就是隐藏在“术”背后的永恒不变的本体及其规律。我们接触最多的思想就是草根思想,它以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为其思想的源泉,贴近百姓,服务百姓,影响百姓,但是草根思想在不同的民族、种族、地域之间很难形成交流,往往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人文狭隘性,例如,各民族的居住文化 、饮食文化、礼仪文化、风俗文化、传统文化等等,往往大相径庭,这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类思想也同样滋润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所以,草根思想只是一类社会现象的感性反应,大部分属于“术”的范畴,并没有向理性的“道”升华,虽然贴近百姓的生活,却随着岁月的迁移而不断更新变化。

我曾说过,只有永恒不变的思想才算是“真理”,才是大“道”的化身。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衡量草根思想,草根文化大多数处于“术数”的范畴,也不属于本文研究的对象,这里只是“一提略过”。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道”的规律,但它不是“道”的本体本身。衡量一类思想是不是真理,是不是符合“道”的规律,我认为有三个标准,一、历史性,就是这类思 想必须经过历史的检验,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浪淘沙,真理的思想永远散射着金子般的光茫;二、现实性,这类思想必须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自如地运用,为人类提供一个善恶好坏的标准,提供一把尺度,并指导人类的精神方向;三、广泛性,这类思想应该能够得到世界各民族各种族的广泛认同和尊重,它虽然来源于某个国家或民族,但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成为全人类的身心健康精神幸福的共同家园;四、和谐性,这类文化必须具备包容性、融洽性、共存性,它既不排斥外来文化,也不反对内部文化的发展和变异,能够与任何文化和谐相处并融入其中,就像大海不拒浊流一般。

我用这个标准对起源于亚洲的世 界四大宗教去衡量,会产生很多奇异的观点。四大宗教包括:1、亚洲西部的犹太人创立的基督教,2、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3、印度人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恒河流域创立的佛教,4、中国人在黄河流域创立的道教,经过我的标准比对,我在以后的篇章中会阐释我的观点和思考脉络。
多年来,很多学者对四大宗教提出各类不同观点,或褒或贬,为什么西亚的基督教(犹太教的续化)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分岐难解难分?而喜马拉雅山南北麓的佛教和道教却相融如一?

纵观世界文化思想的滚滚向前,不过世界四大宗教带动的三条文化轴心在向前推动,这三条文化轴心就是:1、西方基督文化中心,2 亚洲中西部的伊斯兰教文化中心,3、以中国儒、佛、道同室共辉而形成的高度和谐的东方文化中心。这三种文化主线在全世界形成三足鼎立,就象一根扁担挑两只厚重的大筐,人很强健,扁担东西的两只文化大筐也很沉重。如果站在古代四大文明的角度来看世界走向,古埃及的物质文明如果合理地走下去,就让人类看到了人类财物分配上的理性趋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财富共享思想的原点);如果人类按照古巴比伦的制度文明公正地走下去,就会让人类看到了法治的科学精神,以及在这种精神指引下的社会秩序的规则趋同;如果人类一直按着古印度的宗教信仰弘传下去,人们会放弃各类宗义的争论,做一个完美之人、智慧之人、觉悟之人,这将是一个极其妙美的精神家园;如果人类按照古中国的以阴阳太极为核心的人文思想一直走下去,并与世界各民族思想实行大融合,那么易经的太极阴阳思想将成为人类哲学思想的最高峰,“人天和谐的道德社会”将是世界的未来定势。马克思依据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规律,提出了全人类应当共有地球财富,共享人类发展成果,共建最合理的人类秩序,共修最高尚的觉悟之道,共盛于最高的哲学之巅。然而,人类四大文明、四大宗教所遗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只有对它们适当开发,全人类未来的希望之源就会滚滚而来。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
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自建队以来,不断吸引全国各地共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家媒体。在此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加入,为这支文化队伍发展壮大,为中华文化光耀四方一起努力奋斗。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