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鸭子一起玩
文/黄春祥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
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小孙子拍着手,跟着妈妈唱
越唱越高兴,越唱声越大
他清澈的眼睛里泛出一条同样清澈的小河
河里游着数不清的白鸭子、灰鸭子和黑鸭子
他忘情地唱着。唱完后意犹未尽
嚷嚷着还要再来一遍
小孙子太喜欢这首儿歌了
他曾跟着爷爷,见过河里的鸭子
咕嘎、咕嘎的鸭子
成了他心里最美的童话
唱过儿歌,爸爸喊他去吃饭
还端来一盘烤得红艳艳香喷喷的菜
诱惑着人的馋虫
小孙子问爸爸:这是什么?
爸爸告诉他:这就是你唱的鸭子呀
小孙子一听,脸就变了,说:
我不要吃鸭子,我要和鸭子一起玩
我要和鸭子一起玩
羡慕
那天一大早
我受单位安排
冒着初冬的细雨
赶往梦湖尊品小区
作为志愿者
协助疫情核酸检测
为了纪念,我请人照了相
发了一个朋友圈
居然引来一大片点赞
其中有一位小伙
对我很羡慕
问需要什么条件
如何申请
才可做志愿者
这让我想起1976年
三大伟人先后去世时的情景
那年我还小
看到人们一次次胸佩小白花
手臂套着黑纱
每次都没有我的份
我就很羡慕
现在想想还觉得有趣
小伙子已经不小了
他想做志愿者
应该不会仅仅只是觉得有趣吧
河里的鱼
轻易不现身
到了晚上
它们才一条一条游出来
让你的眼睛为之一亮
那天晚课后
我照例经过大桥
无意间瞥了桥下一眼
我看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下
有很多的鱼在游动
昏暗的灯光
一点也不影响我的视觉
一群一群的鱼,游在夜色里
泛起时光的涟漪
至今,也没有游出我的记忆
蚯蚓
在地下,在泥土里
我看见蚯蚓
这些长相丑陋的软体动物
有自知之明
它们白天基本不出来
只在晚间活动
除非有人把它们掘出
暴露在天光下
它们吃的是泥土
排出的是泥土
主要的工作也是松动泥土
一生都与泥土打交道
这一点很像我农村的父老乡亲
它们大众、卑微
与同样低贱的泥土为伴
就连曲行的姿态
也很像长年劳累而弓身的老农
在回乡的小路上,遇见蚯蚓,我一次次
对它们礼让、再礼让
骨钉
一个很倔强的人死了
许多人亲眼看到他倒了下去
这个倔强的人
人们说他比石头还倔
就是这样一个人
倒下去时,并没有激起多大的尘土
火化之后,同样是一堆灰烬
但很快,人们便发现了不同:
白色的骨灰里,赫然站着一颗铁钉
圆石村
宜黄河边一座普通的村庄
我没有考察过它名字的来历
村子既不是圆的,也不产石头
只有一些枯花生藤和芝麻杆
杂乱地堆积在河边的草地
一座章氏祠堂
告诉人们这里曾经的兴旺
我一次次来到这里
寻找儿时的记忆
这里是祖母的村庄
河水映照过她青春的脸庞
村巷也留下过我走亲的脚步
祖母最后一次回娘家
是坐着叔叔的独轮车来的
她在村子里住了几天
享受着娘家人最后的温情
之后,她再也无力颠簸
回到这个生她养她的村庄
直到去世
而圆石村距离我家
才不到十公里的路程
垂钓图
河边,总有一个人
坐在一棵老柳树下
垂钓光阴
不知是凑巧,还是故意迎合
这画面,我看了几千年
有一回,我忽发奇想:
那位垂钓者或许是我
又或许,我就是他要钓的那尾鱼
这样想时
我觉得我也成了一幅画
很多人,正在看着我,指指点点
老树
屋前有一棵老树
长得高高大大,浓荫蔽日
屋里的媳妇嫌它碍眼
白天挡住了光线
夜晚更显阴森
有一回她在树下乘凉
树上的鸟还拉了她一头粪便
她发誓要把老树锯倒
以解心头烦恼
后来在一个无风之夜
老树忽然倒地
竟无声无息
直到天明发现
人们啧啧称奇
没有了老树遮蔽
屋前从此空空如也
有一种被人剥光的感觉
意识到老树的好处
媳妇开始怀念起
屋前有树的日子
《如是诗刊》群外投稿信箱:
939962214@qq.com
名誉顾问:非 马(美国) 陈铭华(美国) 厉 雄(西班牙)
顾问:刘国芳 释学辉
总编:黄春祥
副总编:甘万军 也牛
诗评师:正空 同题诗主持:白水
编辑部主任:花祥晨 编辑部副主任:温小抚 汪全辉
编辑:米粒、草儿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