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沧桑岁月》有感
王庆元
近日读完我原部队老政委、老首长胡昌德的散文集《沧桑岁月》,作品以质朴的感受和特有的军人基调,一点点地让人柔软起来。在这本书中,他以文学的方式重返青春少年,记述投笔从戎的经历,回首转岗地方的往事,以及退休后的生活情景。娓娓道来,那些童年的往事,少年的苦读,青年的梦想,军旅的生涯,转业后的继续奋斗和退休后的闲情逸致,用笔墨勾勒出个人成长踪迹的同时,也唤醒了读者对于历史的记忆。 《沧桑岁月》充盈着个人生命体验和思想情感,如同一本老照片集,真实而生动地印记了作者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奋斗拼搏,改变和收获,展现了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个人情感。也能让人看出他是诚恳的心灵倾诉,更是理性的人生深省。
《沧桑岁月》不是鸿篇巨著,没有华丽的辞藻,所描写记述的都是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个真实而又平凡的故事,有的甚至有些琐碎。然而,或许正是它太“真”,所以才如此亲切。比如在《情系故乡》中,留存在儿时记忆中的《放牛湖》、《姥姥家的大枣树》、《童年的发小》,以及苦涩童年中的“父亲病逝”、“度春荒”、“孜孜求学”、“读书成瘾”、“禾田耕耘”,这一个个片段,一个个故事,如实地反映了作者童年的乐趣和苦涩。作者比我略大三岁,我也是过来之人,他写的这些故事不时会引起我的共鸣,甚至泪目。他的这些故事和我出生在农村的儿时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人生的一个道理:在贫瘠土地上出生的孩子的内心,会有一种崇高的、悲剧性的力量照亮和燃烧自己,他企盼着改变。
在军旅生涯中,作者写下了自己“应征入伍”、“当好一兵”、“履职班长”、“荣升排长”、“恪勤十连”、“破格提拔”、“临危受命”等故事,这些故事,记录了他的理想、他的奋斗、他的汗水和热情。同时,把鲜活的个人经历与时代主潮联系起来,从个性的体验出发去记录那个时代的情景,又从时代的脉动那里回身反观切身的生活经验。在讲述他的故事时,不是靠华丽的语言和跌宕的情节吸引读者,而是以土里土气的泥土味儿召唤读者。每个词,每句话,都带着作者对农村对当兵的最原初的记忆,也包含对逝去青春的追忆。无论写什么,作者都离不开他作为一名军人的生存经历与生命体验。因此,这些人生故事,不因传奇而动听,却因平凡而深刻。它诠释着作者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对人民军队的热爱,对战友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这是他生命里的一抹暖阳。正如他在书中所言:“我从军二十三年,深切体会到做一名军人的骄傲和自豪,也深切感受到部队这个大熔炉对我的砺炼与锻造是那么珍贵与难舍。我难舍这一段非凡的军旅生活,难忘这无悔的绿色芳华。”
作者在转业到地方后的工作生活里,写下了“开创新局”、“含垢忍辱”、“逆境之行”等三个方面。在这三个部分里,详实地记述了他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新举措、新变化、新风貌。同时,也写到来自人际关系上的矛盾纠纷,由此而产生的苦恼和困惑,乃至忍辱负重的境况。
每个人回忆往事的时候,会重拾一些明媚灿烂的历史,也会回味一些坎坷暗淡的岁月,作者也不例外。那些明媚灿烂的历史,特别是在军营生活里,所取得的成就,给他留下了人生的美好,而那些暗淡的岁月,虽然给他带来了苦恼甚至走入困境,但他不是怨恨,而是升华为一种智慧一种力量,以此鼓励支撑自己逆境前行。“人生有似风前絮,悲欢都付笑谈间”,这是难得的豁达与超然。
《沧桑岁月》的最后部分,作者记述了自己终生难忘的良师益友和一家人灯火可亲、上慈下孝、和谐温馨的生活场景。还记述了退休之后,“习太极怡情健身”、“勤笔耕抒发胸臆”、“寻访友小聚叙旧”、“享天伦含饴弄孙”之乐。每每想到这些,作者总是开心。“人生难得老来狂,鹤发童心风物长。莫道桑榆夕阳晚,喜看红霞媲朝阳。”这是他写在书中的诗,更是写在他心里的话语。
追溯记忆,实际是把走过的路化作一种精神存在。《沧桑岁月》中,有作者从少年到老年的许多人生故事,有沉浸其中的人生体验,有镌刻人生的感悟。读之,品之,让我感受到这样四句话:
只要你想成长,哪里都有土壤。
人生的路很长,只要你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丈量,终会走得很远很远。
每一个善良人的心中都有一朵莲花,她会致敬世界,也会致敬自己。
洗尽人间铅华,享受斑斓岁月,所有纯真的美好,尽在繁华落幕以后。
文字虽不能济世,却足以安魂。作者年逾古稀,仍苦心孤诣地著书立说,一面激荡心性漫游的回望和眷念之情,留下人生的美好,寻觅心灵的慰藉与安宁,一面则期待着读者和后人的回响。我相信,《沧桑岁月》一书给予读者的,一定是与欣喜一同带给你的启示、感悟和联想。留给作者家人和后代的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子孙后代,也许一代代人翻阅时,会散发出隽永的意味,更像一蜡精神之光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谨以此为序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