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巨峰风景区山顶周围的盘山路,有八个山门,就是用“八卦”图来命名的,因为崂山被称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这样就觉得更喜欢八卦风筝,觉的风筝更漂亮了,“八卦”真神奇。还有,在风筝的尾部系上尾巴穗子外,还要在其两侧系上两个彩色穗子,通常称“搭撒”,像两个耳朵,又像个拨郎鼓上的两个边锤,随风摆动,有趣极了。
童年时,做最简单的一种风筝,是“蝌蚪”风筝。它用材料少,“扎”的流程也省事。蝌蚪风筝的制作,只需用三根劈开的竹条,比筷子稍细一些即可。绑扎成一个“干”字形,然后裱糊纸,画上蝌蚪的眼睛,有时不画也可以。再顺着“干”字的垂直“竖”的一画下端,粘上尾巴,裁剪约五厘米宽的纸条,长约一米。当然,要看情况而定,这尾巴其实就是一根纸飘带。特点摆动灵活,故称“蝌蚪”风筝。放飞时系上拉线和垂线即可。
风筝的花样很多,一般有“刘海”、“蝴蝶”、“蜻蜓”、“蝙蝠”“八卦”等,甚是有趣。每到春天,就会看到天空中放飞的亮丽景象。
多年后,参加工作时,每到清明节前后,就会带领学生,利用课外活动,举行放飞风筝比赛,同学们就会拿出自己各种各样喜爱的五彩风筝,在学校操场上放飞,同学们高兴极了,看到满天放飞的风筝,我就想,多年后,这些同学就会像风筝一样,展翅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发挥其他们每个的光和热,为祖国增砖添瓦。那时有一首很流行的歌曲《三月三》,好听极了: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
叫醒村中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
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眼,
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
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做伴……”
多么轻柔、温馨难忘的歌声,这首歌让我心潮澎湃,想到童年,想到人生,想到梦想。
其实,放风筝是民间传统的游戏之一,也是一种习俗。在崂山地区,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大人小孩就会纷纷跑到野外放飞风筝。风筝又称纸鸢(yuan)等。是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通信工具。据说,第一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
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这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两千多年了。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做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
风筝放飞在我国具有悠远的历史。1980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风筝学会。此后,在国内每年举办较大的风筝节。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正式成立,潍坊有了一年一度的风筝节,时间在每年的4月20日左右。
科技的发展,自80年代末,人们放飞的风筝,多数是去商店买的,一般是用绸布、塑料制作,美观靓丽。但是,却没有童年扎风筝的趣意了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胡保泰,男,字山言,网名山脚人家,山东青岛人。多篇散文、小说,分别发表在《半岛都市报》、《财经日报》、《青岛晚报》、《崂山春秋》、《青岛好人》、《市北文学》、《新视听》、《当代散文》、《城阳纵横》、《黄海文潮》、《城阳文艺》等多家报刊杂志。2013年作品入编《乡情民俗》。主笔编纂《崂山五中校志》。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青岛城阳诗词学会会员,蓝月亮文学社会员,即墨文学研究会理事,《青年文学家》理事会理事,出版合集《梦在蓝天》、《追梦》、《青岛市民间作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