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起时倦鸟归
王现锋
黄昏时分,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会升起缕缕炊烟。
炊烟升起,村庄充满了柔情。淡白的炊烟在风中忽左忽右,忽东忽西,由聚到散,旧的一缕刚走,新的一缕又开始升起。原土踩实的大街干亮干亮的,孩子们丢下书包,撒欢儿般跑出家门,三个一堆,五个一群玩着自己喜欢的游戏。跳绳、投沙包、蹦罗锅、扛拐、走石子……喊着笑着嚷着,那嘈杂喧嚣的声音穿过幽深的小巷飘进我家,撩拨着我的心。
我是个知事很早的孩子。母亲围在灶台做饭,我抓出几把谷子或高粱洒到院里喂鸡,鸡进窝后用几块砖头堵好鸡窝,再用苕帚把院子扫的干干净净。虽然也想玩,但帮助母亲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是第一位的。直到母亲说,去玩会吧。我才撒丫子冲向了街心。
夜色渐渐黑下来,大人们扛着锄头陆陆续续从大街走过。远处传来女人的声音,不知是谁在房顶上吼圆了嗓子喊孩子吃饭。我们还兴致盎然,为了争先跳马或投包争来吵去,最后还是石头剪刀布一决高下。女人气冲冲走来,原来是国志他娘。她抓住国志的胳膊,拿苕帚疙瘩在他屁股上一顿胖揍。游戏自然结束,我们悻悻而回。母亲早把饭舀好端到院子小桌上晾着,我蔫头蔫脑地坐好,等母亲发落。母亲很是温和,从不舍得打骂我们。她看着我说:“以后别光顾贪玩,看到炊烟升起时记着回家吃饭。”
从此,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天放学后看见炊烟升起我就回到家里,跑前跑后帮母亲做些家务。从麦场往回背柴禾,打水挑水,喂鸡扫地,烧火,有时也安静地伏在小桌子上写作业。我最喜欢帮母亲烧火,烧火是有讲究的,灶膛里不能堆太多柴禾,灶下的灰道口还要堵严实,不然灰道口漏风火烧不旺,草木灰还吹的到处都是。即便如此,我还是常常因把握不好要领,柴禾使劲推到烟囱的嗓子眼,不过几天就会把烟囱堵的通烟不畅。低矮的厨房里烟雾缭绕,呛的我眼泪汪汪,鼻涕横流。母亲爬上房顶用长竹竿慢慢捅烟囱,还顺着烟囱往下浇水。烟囱顺畅了,房顶又升起袅袅炊烟。
一家人围着小桌子吃饭。母亲说,天黑了,鸡进窝了,鸟也累的归巢了,我们也到吃晚饭的时候了。母亲没多少文化,她的意思大概就是让我们到点了回家,她在等我们吃饭。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里烧上了蜂窝煤,厨房的灶台拆了去。近些年,家里又改烧液化气天然气,环保卫生省事,村庄里再也看不到飘飘摇摇的炊烟了,但那缭绕的烟影总是让我难以忘怀。
这些年,我外出打工,漂泊久了时常会想起老家袅袅升起的炊烟,想起母亲给我说过的那些话。又是黄昏时分,我站在阳台上望着家乡的方向,突然想起这个点儿母亲应该把饭做好了,是不是还在巴望着我这只倦鸟归巢呢?想到这里,我瞬间泪眼迷离……
炊烟袅袅,起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