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慢熬米粥香
王现锋
小米粥是北方地区的一种家常饭食,主要食材是小米,口味清淡,味道清香。简单易做,几乎人人都会。
老家人做米粥习惯说是熬米粥。汤锅水烧开后,取小米适量,洗净,下锅煮沸。中火煮至小米涨开,再文火慢熬,待汤粘稠后关火。稍晾几分钟舀出,一碗黄澄澄金灿灿的米粥就可以食用了。米粥喝到嘴里,清香滑润,绵软可口。常喝能起到健脾养胃、补气益血、促进消化、治疗失眠的作用,更有催奶补肾明目等功效,因了它这些妙处,有的地方也称小米粥为月子粥。
熬米粥除了米的品质要新要好外,关键在一个“熬”字。这里的熬是说要肯下功夫时间,要懂得坚持,有耐性,不能心浮气躁。老家年长的人教育晚辈常说做事要有熬性,一嘴吃不成胖子,一锨挖不出一口井。年少时我对这些话不以为然,直到熬过多次米粥才慢慢体会到它的深意。那时农活主要靠肩扛手掂,剜锄刨耪,地里总有干不完的农活。放学后看父母还没从地里回来,我就主动坐到灶台前烧火做饭。做的较多的就是锅里添半锅水,放一勺小米熬米粥。看到锅盖上腾腾冒着的热气,我知道水开了。心想着和伙伴们玩推钢圈、掷石子、蹦罗锅等游戏,匆匆收拾好灶下的柴禾一溜烟跑着玩去了。父母回家,我都会兴高采烈地迎上去,告诉他们我熬好了米粥,就等他们炒了菜吃饭。母亲先是为我的懂事夸赞一番,之后掀开锅盖,看到锅里水是水,米是米,没有米粥的模样。我才幡然醒悟母亲时常嘱咐我熬米粥要开锅后小火多熬会的话,老老实实地蹲在灶前又点燃柴禾。
熬米粥的熬字不是盲目的坚持,它还需要掌握火候,不温不火。同样是熬米粥,我也犯过另一种错误。那就是锅开以后,我依然不停加柴,使劲儿呱嗒呱嗒拉风箱鼓风。灶膛内火苗烧的正旺,一如我蓬勃成长的青春,让我兴奋狂热,激动不已。直到吃饭时分,我才看到篦子上锅盖上到处都是飞上去的小米,锅里的米粥几乎要见了锅底。那个场景,切切实实地属于“小米跑到锅盖上—熬出来了”。
米粥好喝有营养,但水开后不熬到足够的时间,往往熬不出金黄的色泽,浓郁的汤汁,满意的味道。正如我们的人生,好多人好多事因为急于求成,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最终功亏一篑。或败于半山腰,或淹死在河岸边。熬的住出了彩,熬不住出了局。米粥的清香和滑润靠的是小火慢煮,人生的成就和精彩靠的是沉淀和历练,只有不急不缓慢慢熬,才能最终达到“小米跑到锅盖上——熬出来了”的另一番景象。
米粥,只有小火慢熬才能熬出它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