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终前的呼唤
作者 /孙明德
一位花甲老人在临终前呼唤我的名字,让我感慨万千,他那期望的眼神,他那深情的呼唤,他那留恋的泪滴,让我难以忘怀,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慈爱善德的真谛。他叫张文秀,是一九五五年从山东移民到黑龙江,落户依安县新发乡新发村七队。
一九八二年暑假开学,我是他儿子张修和的初三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他家很贫困,住小二间半的土平房,在外边举手可摸住房盖,进屋得弯腰。张修和穿的都是旧衣服,没有书包,用一块旧破布包裹着书本,练习本是大黄纸。有一天我回家跟爱人说了这个学生情况,我们俩商量给他买了个书包和笔本,第二天下班后我们俩给他送去了,感动得老俩口热泪盈眶。他家在这里无亲无故,从此以后就把我们当亲人了,我们也把他们当亲人对待。每到年节,都给他们买几斤肉、菜送去,张修和回家做作业学习,趴在窄小土烟道炕上,我把学校的旧课桌修理一下给他送了一套,我们彼此结下了情缘。

一九八三年张修和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县重点高中,上学那天,我们俩送他到公交车站,给他买些本还有刀切纸,他感动得流下热泪,鞠躬感谢。他上学后,学校每月要学生交定量粮票,他家没有,我们俩每月有六十一斤供应粮粮票,我给他送到学校。我们家六口人,生活十分拮据,我的父母及俩个幼小的孩子,口粮从农村生产队买。在我们支持鼓励下,一九八六年张修和考上了上海铁道学院。他父母很愁,孩子上学没有钱,没有被褥,我们花七十元钱给配个眼镜,给买床单,被罩,等等。我领他到村里找书记帮助解决一套被褥,又找乡长特批二百元钱,家里还有点口粮地转包款三百,一共五百元钱,他上学了。家里老俩口都失去劳动能力,养了几只小鸡,鸡蛋从不舍得吃,拿供销社去卖了,在家用高粱稍节订盖莲,小的一元钱,大的二元钱,拿到供销社门囗自卖,生活十分困难,包地款供张修和上学开销。

一九八八年春天,张修和父亲有病了,我知道后,跑到医院找院长前去诊治,症断为重感冒患上急性肺炎。有一天,我正在上课,有人敲门,我开门一看是七队队长孙庆海,他急促地说:“老张头不行了,老喊你的名字,你去看看吧”,我借了一辆学生的自行车,我们俩一同前去。到了供销社告诉我爱人,准备些钱抓紧过去,我和队长到他家时,老张头躺在炕上,睁着眼,张着嘴看见我来了,用尽全身力气喊了一声,“孙老师”,我握住他的手,执手相看泪眼,不一会儿,老人家闭上了眼睛,撒手人寰,离开了他牵挂眷恋的人间。我和队长张罗着后事,这时我爱人也到了,她预支了一个月工资,供销社职工又捐了些款,共计一百二十元,把这钱交给老张太太时,感动得老张太太抱住我爱人放声大哭。我们就用这钱办理了张修和父亲的丧事,让老人家入土为安了。
张修和父亲走了,我深感哀伤和感怀,人间的真情就是在他困难时雪中送炭,给他温暖、力量、勇气和希望。人间有爱,世界就温暖,爱是胸怀,爱是奉献,爱是力量,爱可以改变世界,改变人生,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爱吧,把爱撒满人间,让世界更温馨美好。

审核/沈新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