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功章啊,也有你的一半!
文/王银学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唱响祖国大江南北的歌曲——《十五的月亮》中的歌词。歌声飘荡近四十年,如今仍然在军营、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传唱。优美的旋律唱出了戍边军人守卫祖国“大家”的无上荣光,朴实的歌词道出了军嫂们独自撑起一个个“小家”的辛劳和对丈夫无限的思念。

军嫂,一个光荣的称谓,诠释了奉献与付出;军嫂,一个柔弱的身影,蕴含着坚强和力量;军嫂,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用最美的芳华构筑起家国之梦。
今年九月中旬,西北城际头条刊登了我的老同学、军嫂李淑惠所写的散文“六十六,六六顺”。这是她人生进入六十六岁时,对自己过往的回忆和总结。受到了众多文友的关注、点赞和好评。也引发了部队一些现役、退役及退休人员的情感共鸣。他们在称赞这位军人家属,几十年来相夫教子,默默奉献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众多的保家卫国,无私奉献军人的家属及军嫂。

有一位将军是这样点评的:一位军人妻子的美文,平淡中透露着善良,艰辛中折射出坚强,泪水中感受着幸福,夕阳下享受着兴旺。这是军嫂李淑惠写的散文,推荐给网络中的军嫂们读一读。你的苦,你的累,你的怨,甚至你的恨都会烟消云散……。
有一位老军人是这样点评的:将军说的太好了,是值得思索,其中溢美之词,耐人寻味,道理就在文中,光荣属于李淑惠个人。同理,其她的军嫂们何赏不是如此呢?都值得我们敬重与学习。
淑惠的一位同学是这样点评的:李淑惠当年在满天繁星中,选择了一颗小星,三十年后收获了一颗将星。三十年前的那颗小星,并不显得耀眼;三十年后,将星闪耀,勋章灿烂。是谁把一颗小星星扶帮、点缀成金光闪闪的将星?相信诸位读后自有答案。

有一位正在服役的军人是这样点评的:拜读了您的佳作,很有感触。字里行间浸润了您对艰辛生活的坚毅与执着,您默默地奉献和付出,使丈夫安心工作,扎根军营,忠诚使命,事业有成。您用爱心和奉献诠释了一名新时代军嫂的责任担当。在您的身上,我看到了无数军嫂的身影。正是有你们的支持和奉献,使我们的国防更加强大,我们的钢铁长城更加坚固。
一声声道谢链接起非常寻常的人生,一件件往事折射出人性至善的光辉。人如其名,文如其人,朴实无华,知书达理,坚韧顽强,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李淑惠。

是啊,我们有无数个像李淑惠这样的军嫂,始终站在军人背后默默地奉献和付出,用坚守与担当支持丈夫的工作,助力神圣的强军事业。
选择了军人,就意味着付出与牺牲,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对于众多的军嫂来说,首先要面对的是两地分居带来的诸多不便。她们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却忍受着寂寞和孤独的煎熬。以前,只有来来往往的书信,成了彼此感情的寄托;如今,电话和视频成为他们平时唯一的联系方式,留在视频里的始终是笑脸,报给丈夫的永远是喜讯。军人们放下了儿女情长,卫国戍边,把对家庭的牵挂、孩子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底;而军嫂们对丈夫只有深深地爱、支持和挂念,却常常把她们那些苦事、难事和伤心的事压在心里。聚少离多的日子也早已把军嫂们磨练成女汉子,她们用坚强的毅力,努力地工作,默默地奉献,鼓励支持丈夫卫国戍边,为部队建设做贡献。她们期盼着团聚,盼望着早日结束两地分居生活。

其次就是要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她们要上班工作,或下田干活、操持家务、照顾双方父母和教育子女,总有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尤其家在农村的军嫂,生活困难更多,更辛苦。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她们早出晚归,精耕细作,用勤劳和汗水换来了五谷丰登,收获着无限的喜悦和幸福。往往是完成冬藏,安顿好家中的一切,这时才是她们去丈夫部队探亲团聚的日子。为了家庭幸福、丈夫安心,她们倾注了几乎全部的精力和心血。
然而,也有极个别军嫂,在众多的困难和压力面前,打了退堂鼓。使丈夫分心,过早的退役、转业;有的甚至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做军人不易,因为使命在肩;做军嫂更不易,因为要甘苦与共。 军嫂们的付出多的像星星,看得见,却数不清。丈夫看见了,铭记于心,永存感激;人民看见了,念念不忘,由衷感谢;军队和祖国看见了,载入史册,流传万家。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防建设也日新月异,国家逐步提高了军人的待遇,优抚对象的抚恤及生活补助标准也在逐年增加。相信新时代的军人后盾将更加坚强,我们的钢铁长城将更加坚固。

军队自古就有,军嫂千年永存。一次选择,一生相伴,情到深处爱更浓。新时代的军嫂,必将精彩绽放,为梦想、为军队、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谱写新时代军嫂新的风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致敬!军嫂。
顺祝淑惠夫妇双双六十六,六六皆顺意!

作者简介
王银学(装甲人),陕西澄城县人,一九五七年出生,一九七六年二月入伍,曾经的战士、学员、教员,直至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