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十四连 刘什

1997年四月,在我们原5808部队部分连队组织的“重返大道河·追忆友情”活动中,时任西安电视二台综艺部主任的权郁战友带领工作人员跟随拍摄。回来后制作了长约二十分钟的纪实专题片“情系襄渝线”,并在电视二台《流光溢彩》栏目中播放。
这是“三线学生连”的题材首次在电视屏幕上亮相。山清水秀的秦巴山、桥隧相连的襄渝铁路、呼啸而过的列车、当年学生连驻地蓄水池遗址、上下工走过的山间小路,还有牺牲烈士的坟茔……,无一不引起三线战友的震撼与回忆!尤其是纪实片中,三线学兵那一声荡气回肠的呼喊“我们回来了”,引得多少战友热泪盈眶……
他们打电话到电视台,强烈要求重播,并希望能有更多展示三线学生当年艰苦奋斗,为国分忧,无私奉献,奋战襄渝线的节目。

在大家的热情鼓励和殷切期望中,权郁战友与八团四个学生连的副指导员:朱经建、费建新、宋民生、李翠荣及其他团学生连的部分热心战友共同策划,决定以电视二台“3.5歌坛栏目”为载体,推出《心系襄渝线·深情话当年》系列节目。由当年的三线学生自编自演,每天讲—个当年的故事,唱一首当年的歌曲,每周邀请社会名流及有关人员总结点评,以声情并茂的形式完整叙述三线学生连的故事。节目分为四个单元:《告别城市》、《艰苦创业》、《回顾与思考》、《青春无悔》。这是三线人自己的节目,需要动员众多的三线战友支持参与。
消息传开,当年的三线学生激动万分,奔走相告,以当年“抢洪灾,战塌方”的精神和速度,从四面八方汇集陇海大酒店。(拍摄点之一)

原铁二师十团学生19连副连长宁勇战友时任陇海酒店总经理,他热心提供场地,并积极参与演出和讲故事,保障节目顺利拍摄。没有演出服,王惠萍同学主动从单位借出了几十套衣裙,战友们自费购置了白色的T恤,“心系襄渝线”五个红色大字印在胸前,也印在了三线学生的心里。
时间紧,任务重,摄制组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完成拍摄任务,才能保证节目的后期制作跟上播出的快节奏。令人赞叹的是这些已不再年轻,又从未面对摄像机的战友们,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将二十多首歌曲排练录制完成。
讲故事的任务也十分艰巨,主讲者必须按照编导组定出的选题寻找资料构思故事,并在规定的时间讲完。同学们大多是初次“触电”,刚开始面对摄像机,有的人紧张的连话都说不出。电视台的摄像记者,编辑和主持人都很年轻,在三线学生精神的感召下不怕苦累,扛着沉重的摄像机与我们转战在不同的拍摄点,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反复录制,直到成功。后期制作的编辑更是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保证每日节目按时播出。

对所有学兵来说,同唱那一首首熟悉的歌曲,讲述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就如同重新回到了那激情的岁月!那歌曲、那故事,抒发的是两万五千多学兵共同的心声!
富有年代感的黑白片头,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很多人还误以为是当年的资料片。其实那是节目组在桃花源山庄拍摄,特效制作的效果。转动的水车,盛开的葵花,依依惜别的场景还有黑白的老照片,一下子就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

家长送子女上三线的镜头,是现场临时召集山庄的年轻服务员装扮成当年的三线学生,而不惑之年的战友们则充当了送孩子的家长。卡车开动,那依依不舍,充满感情的动作和声音吸引了来山庄度假的一群老人,他们信以为真地自动加入进来,默默地流泪,使场景更显真实。
为使故事内容更加广泛,摄制组还专程赶往宝鸡,为宝鸡的三线战友录制了两期节目。
令人振奋的是原2107工程总指挥、安康军区司令员的于忠彦和原5808部队团政治部主任沈为民二位老首长,冒着酷暑拍摄录制了周点评,他们回顾了在当年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学生连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并对这挡节目高度赞扬。
我们学生十四连的很多战友积极参与了节目拍摄,刘什、王惠萍、林阿玉、冯宝尊还分别主讲了当年的故事。在众多战友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完成了节目拍摄。
节目在电视二台的黄金时段连续播放了三十二天,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广泛地关注和赞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鼓舞和激励了很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样需要大力继承和发扬。

《心系襄渝线·深情话当年》的拍摄和播出,第一次完整向社会展示了三线学生连的事迹。权郁战友认为:作为曾经的三线学生和电视工作者,把“三线学生连”的事迹搬上屏幕,责无旁贷!能为战友们留下了这份珍贵的影像资料,当年承受点压力根本不算什么。
眨眼间已过去了25年,但是至今想起当年大家齐唱“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情景依然热血沸腾。心系襄渝线,这已成为我们这代人永不磨灭的三线情结,它将伴随着我们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槛外人 2022-1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