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建珍嫂子朋友圈里看到了向阳学校99年小学六年级毕业照,也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98-99年我恰在大曹庄这所私立小学教书,期间也曾几次三番的想离开学校。说真心话,教书不是我爱的职业。家里没有收入,我得吃饭养家,总要找点事做。
我没读过师范,没受过正规的教课培训,不知道该如何去备课、写教案,不懂得该如何根据教学大纲去把控所任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仅仅凭着在隆尧一中学到的些许知识,凭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凭着年轻那点激情,吃力地教着孩子们。尽最大努力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填鸭式的灌输给孩子们。
那时私立学校属于新生事物,时尚流行,很多村都相继办了起来。因为是新生事物,县教育局乃至教育厅教育部也没来得及下发一个正式的规范化的办学模板文件,也没有给私立学校的老师市场进入设一个统一的门槛。俺88年毕业于隆尧一中,当时在村里还算是个秀才,加上曾经有过私立学校教学的经历,承蒙建珍嫂子错爱,安排俺担了毕业班的语文。说实话,我没有任何经验,也不知道毕业班该朝着哪个方向去引导和努力。但我知道教无定法,知道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能够熟练运用语言,不论是措辞造句,还是言谈举止,都得让人看到你出语不俗,像个“文化人”。鉴于此,我侧重的是对孩子们语言理解和说话能力的教育。对如何写作文方面下功夫,在课文的理解方面做文章。
记着当时最怕讲的就是诗,跟着参考书照搬着去宣读,现在想想这太正常也很可笑。因为我们自身就不懂诗,不懂诗人,不懂诗人写诗的真正意图……去年一个人在成都,为了打发时间,开始自学唐诗宋词,慢慢才懂得一首诗虽短短几十字,却饱含了一个诗人浓厚的思想感情在里面。学诗不能只看字面意思,不能单纯去翻译,它需要你慢慢去品味,去咀嚼,去感受。诗是语言的精华,是知识的浓缩,是情感的升华。
那时我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最重要的是要品德好。好的人品加上好的学习成绩才会让人看得起,才会在时代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更看重孩子们品德的教育。我不喜欢那么呆板的照本宣科,所以我会在教课的过程中掺杂着讲到些似乎和课文无关的内容。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当时是对的。
六年级的学生也就十二三岁,好动、贪玩、好奇、叛逆是那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为了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都会有意无意地讲些故事笑话等,活跃课堂的氛围,在寓教于乐中给孩子们传授知识。
时光荏苒,不经意间二十年过去了,那些曾经的过往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褪色。我不再是而立之年的那个老师,学生也不再是曾经的那些少年,向阳学校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改头换面变成了如今的幼儿园。可那年那景依然历历在目,那记忆也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历久弥新……
草于2020 2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