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印象
文/孙金霞
“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可我的父亲却是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形象,他一瘸一跛汗流浃背的背着我的被褥从火车站穿过........
那是1989年8月,我上师范的第一年,天气特别炎热。由于生活比较艰苦父亲没有新衣服,穿着比较厚,加之劳累父亲的脚受伤了,他一瘸一跛汗流浃背的背着我的被褥从火车站穿过,也是那次我第一次被父亲送着出远门上学,也是第一次和父亲吃了砂锅米饭,第一次坐火车。
这一切只能是回忆 。父亲已经永远的离开我们了,他带着病痛的折磨,痛苦的离开了我们。无论走到哪里再也看不到一位步履蹒跚,腋下夹着一个小凳子的老人,在街头巷尾转悠的影子。他留给了我无尽的回忆与思念 ......
父亲的一生过的很苦,可谓是人生的‘三不幸’他都经历了,“青年丧父,中年丧女,老年丧偶”。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位生活的强者,尽管他年轻时经历了挨饿受冻,但是他还是忍饥受寒的坚持读书,最终成为我们镇上的农村信贷员。自和我母亲结婚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务农维持着我们一家的生计。
生产到户承包之后,我父亲更是勤勤恳恳忙里偷闲带着我们一家人起早贪黑的在改革的浪尖辛苦的劳作。我的父亲很勤劳,尽管自己的身体很瘦弱,但他从不偷懒。自我记事起,父亲是我们村第一个早起的人。父亲为了给我们家产更多的粮食,便买了一对牛,每一个黎明总能听见父亲吆喝着牲口抹黑耕地的声音,待村里其他人起床耕地的时候,我家的一大片地已经被父亲耕好了,在太阳的照耀下发着黝黑的光,我家的每一片地都被父亲修理的平平整整的.......最令我骄傲的是,收麦子的时候我家的小麦总比别人家的高出一截,麦穗子总比别人家的大出半寸,麦垛子总比别人家的大好多。记得第一年包产到户,我家种了十亩小麦,产量一万斤,小麦碾下来堆了我家一地,我们全家的那个喜悦心情记忆犹新。那时父亲第一次叫来粮管站的车装了一大卡车,看着金灿灿的粮食,心想那分明是父亲汗滴凝集的粮食......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确实是一位生活的强者,尽管生活条件极差,在父亲的辛苦劳作下,我家的房子也是我们村盖的最好的,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东西收拾的井井有条的。父亲为了不让我们姊妹几个受苦,供给我们姊妹几个全部上学。我们上小学都在五里之外的镇上,每天早上出门,晚上回家,中午没饭吃。父亲为了给我和弟弟补充营养,总是想法设法给我和弟弟中午每人一个苹果吃,这样他心里就踏实了。
父亲一生受苦较多,总是不忘农民本色,丢不掉养育我们的土地。父亲被调往县城工作,他始终坚持在我们农村工作,而放弃了县城工作的优越条件,一直在地里苦苦劳作到七十岁直至劳动不动了,才丢掉家里的几亩地。
2009年我们姊妹几个陆陆续续都在县城工作了,父亲和母亲也随之搬往县城居住。那时父亲刚上七十岁,身体相对比较好,那时也是两位老人相比舒心的几年。直至2013年我的母亲猛然去世,父亲一下子身体不好了,这段时间父亲心里的孤独我们做子女的永远想象不来,永远无法替代他内心的孤独.......
直至父亲脑梗一下子病倒在床,一下子不能动弹了,失去了自己行走的能力。直至去世经历了七十五个日日夜夜,这段时间的父亲真是度日如年,没日没夜的被病痛折磨着,这段时间我看到的父亲总是眉头紧锁,这时的父亲失去了往日的乐观,从没舒心过一天。这时的父亲很少吃饭,每顿饭以几小勺子汤来计量,直至他艰难的走到生命的最后,人瘦的皮包骨......在这七十五个日日夜夜他被病痛折磨着没和那个儿女交流过一句话,就痛苦的走了......
我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父亲游的地方,即使我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了,但我的父亲一看见我总是笑呵呵的给一起游的老人指着说:“你看这是我的女儿”,每当想起这些我总是潸然泪下。这段时间我一遍又一遍的回忆着父亲被病痛折磨的样子,回忆着和他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多想在梦里见见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