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峰峰地区抗战的三大特点
张培良
峰峰地区地处冀、豫、晋三省交界处,自宋以来,就一直是我国陶瓷工业的重镇,清末以来更成为我国煤炭生产的重镇。抗日战争期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经济地位,成为了日伪与八路军争夺的中心地带,也是国民党军涉透的重点地区,由此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抗战形态。回顾、总结峰峰地区的抗战特点,不仅使我们加深对抗日战争和历史的理解,也对未来应对新的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教育启示意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沿平汉线南下,于10月18日到达磁县,12月20日到达峰峰,从此峰峰地区成为沦陷区,直到1945年9月2日,日军从峰峰地区最后一个据点--峰峰煤矿潜逃,峰峰地区全面获得解放,日寇共在峰峰地区盘据7年9个月零12天。在此期间,以鼓山元宝山-老槐山为界,以东包括峰峰煤矿、临水、大社、新坡,为日军严密控制区",这里炮楼林立,封锁沟交织,日军建立了伪政权,颁发“良民证”,对百姓实行“联坐法”的血腥统治,全面进行“奴化”教育。鼓山一元宝山一老槐山以西,到界城、彭城、三河底、义井、胡村、下拔剑至和村一线,是日军“准控制区”,这里有一条南至观台、北至武安的封锁沟,沿沟设有多座炮楼,是日军对西部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经济封锁的前沿阵地。在封锁沟以西,包括宿凤、山底、王看,是日军的“半控制区”,日军常常派兵进行“清剿”、“扫荡”,成为日军与抗日根据地之间互相争夺的“拉锯地带”。再往西为抗日根据地。
由于日军在峰峰地区占领方式的不同,由此形成了三个不同方式的抗日斗争特点,即:在“严密控制区”,以地下军民抗日为主;在“准控制区”以八路军、游击小组对敌袭扰为主;在“半控制区”,以区干队、民兵山地游击战为主。
一、“严密控制区”地下军民抗日斗争的特点。
在日军“严密控制区”,由于日军驻军力量强大,武器配备先进,炮楼、封锁沟与公路交织,形成了“格子网”,抗日军民只能采用多种渠道进行地下抗日工作,通过地下形式与日伪军斗争。峰峰地下抗日斗争的特点为:在共产党领导下,分属不同抗日系统组织,主要有5种形式:
(一)129师领导下的峰峰煤矿伪矿警队的地下抗日斗争
峰峰煤矿是日军掠夺中国煤炭资源达到“以战养战”目的重点地区,日军在这里驻有混成旅一个大队,约40人,另配备伪警备队、青年队、安民军等敌特组织。伪矿警队是日军为保护煤矿安全设置的武装组织,队长宗具臣,为地下抗日人员,有矿警500多人,宗与其妻韩永梅利用“合法”身份,通过地下党与八路军129师将火药品等抗日紧缺物资秘密运往西部抗日根据地,1945年9月2日反正起义,所部加入八路军。
(二)太行军区所属磁武敌工站。
磁武敌工站是太行第五军分区在磁武县从事搜集敌人情报、除奸反特的地下抗日组织,对外称“滏阳工作团”。原为129师直接领导,称“磁县党政军瓦解敌伪军工作委员会”。1942年改属太行第五军分区领导,站长李佑平,1943年改为顾草萍。磁武敌工站虽然面对的是整个磁武县,但工作重点主要在峰峰煤矿及其周围。
(三)太行五地委所属石峰领导的煤矿工人地下抗日组织。
受太行区五地委委派,中共党员石峰以煤矿工人的身份,于1942 年潜人峰峰煤矿,发展地下党员,从事搜集日军情报、监视敌情等工作。1945年9月公开了身份。
(四)中共磁东县委领导的地下抗日组织。
1939年12月,中共晋冀豫区委决定,在敌占区,包括鼓山以东、平汉线以西建立磁东县委,辖7个区,其中西佐区、彭南区、滏北区为今峰峰矿区区辖。主要工作为;在各村建立两面政权,表面为日伪服务,暗中为抗日工作服务。领导敌后武工队员,破坏敌设施、袭击日伪、惩治汉奸,
西佐区历任区委书记有吴盛清、胡成银、张丰华、张广富、李一珍、苗习文等;彭南区历任区委书记有程守贵、申富家、孙洪章、邢志斌等;滏北区历任区委书记有程守贵、张广富、郭周礼等人。
(五)农民抗日自卫队。
“七七事变”前,峰峰地区是天门会、红枪会活动的重点地区,“七七事变”后,原来的天门会、红枪会会员,有的把枪埋掉当“良民”,有的拿起枪参加了河北民军十三支队和八路军十四游击支队,还有一部分人拿起枪,在本村旧军人或“联庄会”头头的组织下,成立了“抗日自卫队”,与前来“扫荡”的日伪进行斗争。最典型的是西佐村付永孝。参加过天门会,曾率天门会员与奉军作战,群众威望高。1939年,组织本村青壮年150多人,成立“农民抗日自卫大队”,自任队长,与日军在武安白村战斗,最后壮烈牺牲,日军之所以在这一带实行“严密控制”,是为了掠夺峰峰煤炭资源,为此,除重兵控制外,日军还修建了峰峰至马头的铁路,将峰峰煤炭直接通过铁路线与平汉铁路连通,运往外地或日本本土,达到“以战养战”目的,日军还在临水村,修建了峰峰电厂,将铁路线延伸至此,用先进设备加快掠夺速度。共产党根据“敌进我进”的战略战术,日军越是“严密控制”。抗日军民越是“反严密控制”,从而迟滞了日军掠夺速度,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二、“准控制区”区干队和游击小组的抗日特点。
在日军“准控制区”,由于与抗日根据地距离较近,属于山区或半山区,便于隐蔽,抗日斗争主要采取袭扰方式。有3类抗日组织在此处活动。
(一)磁县、磁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区干队。
1938年11月,磁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贾壁村成立后,即在全县建立抗日区干队,1942年,针对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蚕食”,中共晋冀豫区委决定,将鼓山以西和武安南部合并,成立磁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划为8个区。从此,彭城、界城一带,成为区干队员袭扰日伪的活动区域:抗日英雄杨三朝等即活动在这一带,屡次打击日军。
(二)磁武县游击小组。
在中共磁武县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娄天朝、张耀祖、张治田、吴树苗、王怀金等人为主的地下抗日游击小组,主要活动在义井、和村一带,护送抗日物资、惩治汉奸、搜集情报、袭击敌据点,成为流传至今的抗日传奇英雄人物。
(三)八路军正规部队的游击战。
从1937年12月到彭城解放,八路军先后与日在此战斗,旋即撤离。其中1938年5月31日陈赓一个团与日伪800 人在彭城激战,歼敌 200多人,史称“彭城大捷”。
日军在“准控制区”的驻守,主要目的是封锁抗日根据地,切断敌占区与根据地的联系,从而保证“严密控制区”的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封锁与反封锁是这一地区的主要斗争方式。
为此,八路军正规部队和地方游击队、区干队采取了游击、袭扰等战术,从而打破了封锁,许多抗战物资、军队干部通过这里进人抗日根据地。
三、西部山区“半控制区”抗日游击战特点。
在王看、山底、岗头、宿凤一带,属于日军“半控制区”,这里既是日军进攻根据地的前沿阵地,也是抗日根据地袭扰日军的前沿阵地。这里有中共磁县、磁武县政府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也有敌伪组织安插在村里的“耳目”,但抗日政权占有优势,各村成立了区干队、民兵组织,公开地与敌伪进行斗争。其抗日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区干队的山地游击战。
王看一带,是磁武县民主抗日政府第一区,直接与敌占区接壤,在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区长、抗日乡长组织本村民兵,加入区干队,利用夜间深人敌占区袭扰敌人,或根据情报,有目的地深人敌后打击敌人,完成任务后迅速撤出。如刘玉珍曾率区干队员夜袭击峰峰火车站,利用内线,抢运出一批物资。
(二)全民参战反“扫荡”。
主要针对日伪军的“扫荡”。王看、山底、宿凤等村,利用有利地形挖地道、制石雷,当日伪前来扫荡时,全民参战,与敌人展开“地道战”“地雷战”,多次打退日伪军的进攻,保卫了家园,也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做出了贡献。
峰峰地区的抗战是一场全民抗战,由于峰峰地区特殊的经济地位。既有军人抗战,也有非军人抗战,除煤矿、陶瓷工人和农民抗战外,还有商人抗战,如彭城“义兴货栈”,是地下党领导下的专为根据地输送紧缺物资的货栈。由于峰峰地区处于太行根据地与敌占区交接地带,峰峰又是地下交通线通过的重点地区,据目前资料,有南北两个交通线,北线从大社到寺后坡。经过鼓山山道,过义张庄、胡村向西进入根据地,以输送物资为主,南线从留旺,经临水、彭城、三河底进入根据地,以护送抗日干部为主,陈赓、陈再道、刘志坚等我军著名领导人都曾在抗战期间从此经过。
峰峰地区抗战的三大特点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意义呢?首先,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党领导抗日军民,针对日军不同的“控制”方式,采取了不同的抗日斗争方式,灵活机动地反“控制”,这种结合实际、勇于创造的精神,对我们今天在建设现代化新峰峰,向“一化三城”迈进的过程中,仍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二是,抗日军民无论是在敌后,还是在抗战前沿,一旦得到指示,领到任务,不惜生命,也要完成任务的大无畏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峰峰人也具有激励作用。三是,充分发挥自身条件和智慧,在敌人内部,搜集情报,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除恶灭奸,在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袭扰敌人,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怕难、不等待,勇于创业、勇于拼搏同样具有启发作用。
战争的硝烟虽然早已散去,但历史的伤痛依旧令人不能忘怀。峰峰地区抗战的三大特点及其全民抗战的热血情怀,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与后人相近,而不是远离。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变革,今天和今后的峰峰人,必将会记住这段历史,从中汲取营养,全面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峰峰。
作者系: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太行精神专业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