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侠肝义胆惩恶人
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是一个地道的穷苦渔民。俗话说,人穷志短,普才常被人欺侮。因此,他决定,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小友谅读书。他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于是他带着六岁的小友谅来到了沔城。沔城,当时是沔阳州的衙门治所,是周边八个县的政治、文化中心。陈普才将小友谅托付给远房弟弟陈一平。陈一平是个很有学问、人又厚道的教书先生,他在沔城教经馆。

(本图片来源网络)
小友谅在父亲的带领下拜见先生。陈一平见侄儿眉目清秀,谈吐大方,便随口问了几个问题,没想到小友谅一点不惊慌,也不含糊,回答得有条有理。陈先生心里暗自高兴。于是,陈一平爽快地对陈普才说:“这个侄儿我收下了。我不但不收学费,还管他吃喝。我要把他当着亲生儿子来培养。”小友谅天生聪慧,读书勤奋,到他十岁时,不仅熟读了《四书》《五经》,还能在先生指导下作文了。

(本图片来源网络)
有一天,叔父想考考他的才学,便带着他到城外散步。当时夕阳西下,晚霞满天,景色美不胜收。先生即景生情,便随口说出了一个上联:“夕阳光倒生。”陈友谅望着天空略一思忖,便出口对道:“朝日霞先出。先生点了点头,心想,我再出个难度大一点让他对,接着说:“日曰分肥瘦。”友谅不假思索对道:“天夭别正斜。”先生看了友谅一眼,仍不动声色。心里暗想,这孩子才思敏捷,能学以致用,将来定有出息。略一思考,又出一上联:“史记篇篇记史,”友谅一笑对道:“诗评字字评诗。”陈一平大喜,暗叹:“我陈氏家族要出大人物了!”
话说,沔城有个恶霸叫马铁成,自恃武功高强,拳头厉害,常欺行霸市,以强欺弱。因擅长舞刀,人又奸滑,众人暗地跟他取了个绰号,“马一刀”。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马一刀有个宝贝儿子叫马彪。这个马彪,长得肥头大耳,一脸横肉。既蠢笨又顽劣。他在陈一平学馆里读书,整天混日子且常欺负同窗。有一天,他一时百般无聊,心血来潮,找了个碴子将一个同学打得鼻青脸肿。陈先生教训了他几句,他不仅百般狡辩,竟然当着先生的面挖苦道:“你个穷教书匠,凭什么教训我!”陈一平见其不思悔改,又不接受教育,一气之下,便令他回家去,再也不要到学馆来了。
马彪本来就不想读书,既然先生发了话,就“跛子拜年,就膝一歪”,背着书包回了家。
马彪回家后,马一刀吹胡子瞪眼睛狠狠地说:“你怎么不读书跑回来干什么?”
马彪恶人先告状:“先生打了我,还说你也不是一个好东西!”马一刀听了儿子的一面之词,怒气冲冲、杀气腾腾地来到学馆。他不问青红皂白,对陈先生破口大骂。也不容先生解释,竟然还动手暴打了陈先生一顿。打得陈一平鼻破血流,门牙都打掉两颗。
此时小友谅正在窗外,目睹先生无辜被打,顿时义愤填膺!他掏出弹弓,拾了一粒石子,拉开弹弓皮筋,“嗖”地一声,朝马一刀射去。子弹不偏不倚,正射中马一刀的左眼,立刻听到学馆里传来的马一刀的嚎叫声。只见马一刀用手蒙住左眼,血流满面,疼得满地打滚。

(本图片来源网络。注:古代弹弓和箭弓款式相近)
陈一平知道是陈友谅干的,便连忙对友谅说:“你可闯下大祸了啊!马一刀的眼睛被你打瞎了一只,他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你赶快逃走吧!”
陈友谅心里也很害怕,担心地说:“我走了,三叔怎么办?”
“你不要管我,赶快走吧!”
陈友谅向先生拜了三拜,说:“三叔,您多保重!我总有一天会回到沔城的,到那时,我一定亲手杀了马一刀这个恶霸!”说罢,愤愤离去。从此,他辍学回家,被迫给地主放牛,受尽了欺辱。也更激起了他对地主、渔霸的刻骨仇恨。
果不其然,若干年后陈友谅在黄蓬山揭竿起义,带领红巾军南征北战,后来一举攻下沔城,终于严惩了马一刀这个恶贯满盈的大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