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 一定要来北京住一住
作者:佚名
朗读:五彩云霞
老舍说:“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青天下的驯鸽飞声阵阵,紫禁城的红墙灿烂夺目,中山公园、北海的菊花齐姿绽放,鳞次栉比的胡同,到处都是黄叶飞舞。
郁达夫说,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秋天的北京很美也很短暂,长空万里,云无留迹,当热烈的阳光洒向这座古老的城市,它顷刻间散发着时光倒流之美。

北平的秋天是从故宫开始的。当一夜秋风,吹响庭中黄金树,霎时间,片片明黄呼应着雄浑的赤紫,似乎无需等到冬日的落雪,故宫就美了紫禁城,而北京就美成了北平。
行走在朱红色的宫墙之中,感受它六百年无言的沧桑,思绪也会不自觉的飘荡在历史之中。静静的,一种别样的意味油然而生。

正如作家郑振铎在《北平》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三大殿虽空无所有,却宏伟异常。
你如果富于幻想,闭了眼,也许还可以见到那静穆而来的,随来班朝见的文武百官们的精灵的往来。
这时有很舒适的茶座,坐在这里,望着一列一列的雕镂着云头的白石栏杆和雕刻得极细致的陛道,是那么样的富丽而明朗的美。

深秋,高远的天空是紫禁城的气质,浓烈的阳光是紫禁城的岁月。它们把整个宫殿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器一物都抚遍,让每个生命都拥有了灵魂,散发着昔日的光芒。
金色的琉璃瓦,深红的廊柱,墨绿的古柏,斑驳的汉白玉雕栏......一如深秋的北京,是许多人眼中的北平一样,那一抹抹鲜亮的颜色,就是它千百年来的岁月流动。
若说春天,老天眷顾江南,烟柳画桥,杏花春雨,美得无可名状。那到了秋天,便把疏朗、开阔、清澈、连同沉寂、宁静、怀念一并都给了北平。

在北京生活的人们想必会有这样的感受,就算再忙,可到了秋天,也一定要去地坛公园里踩踩金黄的树叶。
秋天的地坛是最美的,红的枫叶、黄的银杏、绿的松柏,配上红墙绿瓦和澄蓝的天空,地坛的秋天没有了古人口中的万里悲秋,多了些沉寂和宁静。
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最初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的场所,一个神圣的地方。但如今,它早已成了人们跑步、晨练、遛鸟、开嗓的地方,成了我们熟悉的公园。

往事如烟,浮生若梦。深秋,地坛公园里依旧人来人往,百年的古树郁郁葱葱,两百多株银杏洒下满地金黄,斜阳透过金丝般的叶脉,金黄透亮,仿佛一片火焰,辉映着天空,温暖着大地。
老舍说过,衣食住行,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论天气,不冷不热。论吃的,苹果、梨、柿子、枣儿、葡萄,每样都有若干种。
至于北平特产的小白梨与大白海棠,恐怕就是乐园中的禁果吧,连亚当与夏娃见了,也必滴下口水来!果子而外,羊肉正肥,高粱红的螃蟹刚好下市,而良乡的栗子也香闻十里。

如今,北京城里已经看不到高粱红的螃蟹了,葫芦形的大枣也很少见了,偶尔在一些胡同的老院子中,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只有良乡硕大的栗子依旧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的炒着。
除了时令的瓜果,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自打一入秋便开始贴秋膘了。新鲜出炉的烤鸭,和着葱丝瓜条抹上酱,往薄饼里一夹,香酥脆爽。片好的鸭皮,趁热蘸上几点白糖,是真正的入口即化。
当深秋的风吹得再冷些时,老北京的家家户户就要围着热气腾腾的炭火锅子,就着糖蒜,蘸着麻酱,吃铜锅涮羊肉了。这样的光景,想一想都觉得幸福。
而出生在北京的梁实秋最爱正阳楼的烤羊肉,每次都能让他吃得满嘴流油,大快朵颐。若干年后,梁实秋在山东青岛任教时,每到秋天都怀念正阳楼的烤羊肉,每次想起时,他都会馋涎欲滴。

秋意浓,回忆也浓。北平的秋,每一道食物、每一片风景里都有一颗心灵。它是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是杨朔的西山枫叶渐浓,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是老舍秋天的梦,是郁达夫秋日的思念,是冰心一生的怀恋。
而今,古城犹在,潭柘寺的钟声犹响,钓鱼台的柳影犹见,西山的虫儿也依旧唱着歌。此时北京城恰如一杯陈年美酒,酝酿于寒春苦夏,秋日正是它的芬芳年华。
而你,一定要来住一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