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命永存
——写给古墩村贯彻二十大精神的笔会
王业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乡村振兴必须要有文化支撑。今天,王集镇古墩村举办贯彻二十大精神的笔会暨王业松、蒋思忠先生赠书仪式,就是为了借文化力量支撑古墩振兴。
今天,11月13日,正是党的二十大闭幕20天,中央宣讲团正在奔赴各省市自治区宣讲二十大精神。你们泗水书画院的画家丶漫画家丶书法家们在蒋思忠院长率领下,从泗阳城里来古墩农村,是一次很有意义的送文化下乡,送文明进村的义举,也是艺术家们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社会活动,是艺术家们为乡村振兴一次可贵的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文学艺术家们责任重大,任务繁重。但是,正因为艰巨才显伟大,正因为繁重才显光荣。
艺术家们要用作品增强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艺术家自己首先要自信;要使自己的作品感动人,自己首先被感动。
艺术家们和人民大众一样,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生逢盛世,没有理由不自信。
文学艺术家们的自信来自于何处?
来自于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来自于我们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者,5000年的中华文化本身就值得中华儿女骄傲和自信;
来自于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来自于我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人民大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实践者;
来自于二十大要求的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现代化的见证人和受益者。
艺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用文学艺术作品为人民服务,同时也是报答人民,感恩祖国。我们广大艺术家有了报答时代的机会是我们的荣幸,我们要珍惜,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发声。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命永存,我们应当不负时代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佳作。中外名著的生命都是永存的,《诗经》和李白、杜甫的诗作的生命永存,鲁迅的作品丶《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丰子恺的漫画丶巴金的小说丶雨果的《悲惨世界》丶莎亚士比的喜剧、凡高的画等作品生命永存。连一张优秀的照片的生命都可永存。1973年1月,随意大利外交部长梅迪奇访华的意大利摄影家焦尔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争取到替周恩来总理照相机会,拍下了传世之作的总理相片,记录了周总理高雅气质和沉着稳重的高大形象。这张照片首先刊登在意大利《时代周刊》上,1974年获美国最有名的新闻照片奖。直到现在这幅照片已发行9000万张。这个例子充分说明艺术生命永存。此时,让我们想到延安时期的人民摄影家、沭阳县人的吴印咸。今年9月,我们专程去沭阳参观了吴印咸故居和纪念馆。在纪念馆里展现着他为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照片,看到了他拍的白求恩大夫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的照片。这些摄影作品都是有生命的,而且生命永存。

我作为一名作家愿与广大艺术家共勉;作为一名王集镇古墩村人,感谢艺术家们今天为我的出生地古墩村送来宝贵的艺术作品,感谢你们为乡村振兴所作的贡献。你们的作品永存,永远留在古墩人民的心中。
我坚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中共泗阳县王集镇党委和政府直接领导下,古墩村必能振兴。
2022年11月11日
作者简介:王业松,男,1934年生,汉族,江苏省泗阳县人。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领导,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等职。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江苏肖和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江苏淮安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中文系分会理事等。几十年来,笔耕不辍,曾多次在《中国旅游报》、《对外大传播》、《中华工商时报》、《淮阴日报》、《淮海晚报》、《宿迁日报》、《中国报道网》、《中国食品安全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网、联合国亚州文化艺术家联合主办的《亚州财富国际交流》月刊,以及南非出版发行的《非州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整体散文集已经在喜马拉雅音频中发表。凡当代国内外重大问题无不在其笔下得到及时反映。2005年至今出版了《王业松文集》、《桃源心语》、《期盼》、《拜托》、《追求》、《倾听》、《呼应》、《感动》和《向往》等九卷散文集、计300万字。其中《王业松文集》和《拜托》散文分别获江苏省淮安市2006一2007年、2012一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龙多不治水》一文被中国散文学会评为2009年中华老人诗文作品集一等奖。《雨中送魏巍》一文2010年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王业松辞条(简介)2010年被中国散文学会编入《中国散文家大辞典》。《雨中送魏巍》、《缅怀李一氓学习李一氓》等作品2010年被编入《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淮海抗日根据地》和《壮丽东南第一州》等文集出版。作者虽近九旬,但仍激情满怀,对人民的心声十分关切,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对国际发生的事十分关注。站在舆论前沿,书写时代旋律,读者可以从中听到人民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