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的童年
文/古沛山人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童年生活,童年的经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化,但它却会隐藏到人的潜意识里,并慢慢渗透到性格之中。童年时的经历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儿童时期生根发芽,童年时期的经历如同人生的底色一般,无论走得多远,经历多少风雨,永远不会褪色。
妻子的童年是伴着凄风苦雨走过的。
我的妻子美兰,出生在鲁西南平原的一个普通的村庄里,村庄的名字叫李寨村。村里有一个精湛的木匠,名叫申永廉。他做的木工活,每件都是精美的工艺品。经他加工的衣柜,不但耐用,而且非常美观别致。他在大衣柜的前面,装饰上雕刻的辣椒、白菜、鱼虫、鲜花等都栩栩如生,活龙活现。一经上市,大家都竞相购买。他就是我妻子美兰的父亲,在乡里赫赫有名的申木匠。
那年美兰六岁,头上扎了两个羊角辫,胖嘟嘟的脸像熟透的红苹果。经常身著红底白花的上衣,一蹦一跳的像一朵跳跃的火焰,显得非常精神和美丽。
每当农历的三、六、九日,是镇马良集的小镇开市的日子。赶集那天,周围乡村的男女老少都会潮水般的涌向马良集,到那里购买自己的用品。
每当赶集时,小美兰都会提前跑到村里西边的大路旁小树林里,等侍她父亲的到来。这里是通向马良集的必经之路,每当父亲用车子推着要卖的木工家俱,经过小树林,女儿就会来个突然袭击,截着父亲的车子,赖着一同上集。父亲无奈,只得宽恕地吆喝一声:“鬼丫头,快点上车,别耽误了赶集的时间。”小美兰被父亲抱到车子上,高高兴兴的汇入了赶集的人流。
等父亲卖了家俱,会给小美兰买些花生,糖糕,包子等一些美味佳肴。小美兰总是拿给父亲先吃,父女俩推让良久,才分别享用。美兰是个孝顺孩子,自己那份好东西,总要偷偷地留下一部分,拿到家里给辛劳的母亲和幼小的弟弟分享。
天有不测的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美兰八岁那年,叔父申永福染上一场重大疾病,住院没钱,只得呆在床上硬撑着。每当看弟弟躺在床上痛苦的呻吟,哥哥永廉也会暗自落泪。作为兄长,为给弟弟看病攒钱,就起早贪黑地赶木工话。炎热酷暑的七月天,美兰的父亲为赶制木工活,热得汗浃背。为了凉爽一下身子,他跳到池塘里冲澡,由于着急,带着一身热汗冲凉,结果到了晚上得了一种说不出的病症,没等到晚饭,就撒手人寰。
美兰清楚的记得给父亲发丧的那一天。那天,天下着小雨。好像老天为穷苦悲者落泪,滴答滴答的雨声敲击着大地,也敲击着母亲和美兰那颗破碎的心。按照乡俗弟弟发生三岁太小,不能参加送葬,就让东院的老奶奶用背带拴在磨脐眼上,意思是给小发生去邪免灾。小弟三岁,不懂事,他挣扎的哭声,叫邻居和亲人个个都揪心裂肺,唏嘘流泪。大哥摔完劳盆,为谢众乡亲抬丧,他一步一爬的瞌头。疯狂的痛苦往住会让人忘记疼痛,他的头冒出了几处鲜血,他却茫然不知,只是眼泪鼻涕蒙住了他的脸庞。美兰搀扶着母亲哭的几次昏迷不醒。雨下的越来越大大了,老天也伤心的替悲苦人倾倒人间的泪水。
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美兰的母亲是个勤劳善良的女人,对生活的坎坷从不畏惧,为了生存,她要努力地活着。但在这个世界上,实际生存往往比命运还要残酷。埋葬了父亲,母亲虽然哭的死去活来,看看几个饿燕似的孩子,还要坚强的活下去。不仅要拉扯六个年龄幼小的孩子,还要料理着家里的一亩三分薄地。除了辛苦的种地,为了贴补家用,就整夜整夜地纺棉,把纺的棉线拿到马良集卖了,买些油盐酱醋的生活用品。
悲苦的生活环境,给美兰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浓浓的阴影。她虽然只有八岁,就学会挑水做饭,拾柴烧火一些锁碎的家务活。只要家里能干的活,她都跑在前边,用最大的努力减轻母亲的生活压力。 白天美兰割草放羊拾柴禾,晚上陪着母亲在煤油灯下纺棉,
每当美兰的母亲深夜纺棉时,小美兰总是小心翼翼地陪在身边。美兰时常看见母亲一边纺棉,一边偷偷地落泪,这时美兰会拿出小手绢给母亲拭去泪水,一边会轻声地安慰母亲不要过度的悲伤。夜深的时候,她懂得母亲纺棉的辛劳,就悄悄跑到厨房里,做一碗热汤面,送到母亲跟前,还会用甜甜的声音劝慰母亲:“娘,趁热吃啦,不然会把身体拖挎的。娘,如果没了娘,我们姊妹几个该怎么活下去?娘,你一定要保重身体。娘,你要是憋屈的难受,你就大声地哭出来。你如果长期的压抑痛苦,这样会弄出毛病来的。”每当此时,母亲看着懂事贴心的女儿,母亲就会放下手里的活纪,抱着女儿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那时就觉得心里敞快了许多。
小美兰为了熨平母亲那颗受伤的心,常常一会给母亲擦擦汗,一会替母亲理一理那零乱的头发,再不然亲热地抚摸一下母亲的脸庞,甜甜地叫一声“娘”;偶尔还会从衣袋里摸出一两粒花生米,掰开开两瓣,一瓣填到母亲嘴里,另一瓣自己分享。这些细微的动作,都能体现出美兰的孝顺心细。美兰小小的年纪,清楚地懂得,母亲纺棉一是为挣钱,另外就是用这种单调往复的劳动方式,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痛苦。
夜深了,美兰也会在母亲旁边坐着睡着,这时母亲会把美兰抱到床上,盖上被子,自己又操起棉车,继续纺棉。美兰睡醒时,听到公鸡已经啼鸣,天已渐渐放亮,但仍旧还能听到母亲嗡嗡的纺棉声。细心的美兰会悄悄地起来,看见母亲的胸襟前湿透一片,她清楚地知道母亲是在偷偷流泪。美兰会心疼地用小手牵起母亲冰凉的手说:“娘,天都亮了,你一定要到床上躺一会,不然,你会熬垮的。”母亲在美兰苦苦哀求下,才会走向床铺,打开被子。
美兰的大哥,二哥都是十几岁的孩子,父亲去世后,担起了种地的重任。但小美兰却是他们几个的主心骨,孩子聚到一起,美兰就给大哥、二哥、姐姐妹妹还有幼小的弟弟,定了一条规矩:“咱没爹了,娘是咱家的顶梁柱,这个家全指望着娘,因此哪个都不能惹娘生气。”并提醒大家,不能把家里发生不愉快的事讲给娘听,不要让娘伤心。农村的孩子朴实本份,兄妹们都小心翼翼地遵守美兰提出的规矩,从来不会因为争吃争喝而吵架。
每当母亲上床休息时,美兰会守床边,提醒大家不要大声讲话和嬉闹,以免影响母亲的休息。美兰简直就是母亲的贴身卫士和无微不致的保卫神。
哥哥姐姐因为生活所迫,失去了读书的机会。那年春天,北京有个做生意的舅舅,给母亲寄来了一封信,美兰的母亲找了半个村子,也没找到一个识字的人读信,母亲生性要强,为了家里能有个识字的人,就让美兰去上学读书。那时美兰已经十岁了,被母亲送到学校读一年级。
美兰是个有心记的孩子,每天上学之前,都要把水挑好,把柴弄齐,再给羊搞点草放到圈里。干完这些活,再往学校赶,每天都会迟到,老师批评她,她也只会委屈地流泪,但迟到的错误还会重犯。
美兰间间断断地上到小学六年级,那时二哥因生活困难去闯了东北。母亲看着二哥一人闯关东不放心,也去东北农村找儿子,盘算着找到儿子再把其他孩子带过去。后来知道二哥在东北林业局没找到活,流落在牡丹江宁安县农村,在那里种地。看着东北还能吃上饭,就和儿子一起暂时留在了那里。后来大姐经人介绍,嫁到了东北林场,和一名林业工人组成了家庭。家里大哥已经娶妻,分家另过,就只剩下美兰带着妹妹美苹和弟弟发生。这三个未经过世事姊妹,组成了一个特别的家庭。
六十年代初期,正是国民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农村生活特别困难,美兰带着妹妹弟弟犯了不少的难为。清早做饭,弟弟小,负责向灶堂里抱柴禾,一趟又一趟象猫拖着一条大鱼艰难地行进,他那幼稚可笑的动作,看着又可笑又可怜。妹妹美苹负责拉风箱烧火,有时阴天柴火湿,浓浓的黑烟呛得美苹直流泪,瘦瘦的脸上划出了道道黑印子,黄黄的头发蓬松着,象秋后地里打翻的秫秫疙瘩,美兰看着幼小的妹妹弟弟为生活着忙,心里很不是滋味,常常偷偷地躲到一旁暗自伤心落泪。
春天,美兰带着弟弟发生在河边放羊。美兰爬到树上劈树枝喂羊,刚爬到树杈上,却看不见弟弟发生的踪影,她在树上眺望了一下,看见弟弟的头发飘在水里,美兰从树上跳到水里,将溺水的弟弟救起。放到岸上,提起弟弟的脚控水,一会,弟弟哇的一声,哭出声来,美兰这才放下心来。
冬天,三九严寒,妹妹和弟弟还穿着母亲给做的那双单鞋,他们常常冻的脚没处放,美兰就抱着他们的脚一暖半夜,才能缓过来热气。美兰心疼弟弟妹妹,就算计着给他们做双新棉鞋。美兰自从辍学后,在家跟母亲也学会了一些针线活,她心灵手巧,想到就要做到。没有鞋样,就抱起妹妹弟弟的脚,描画出鞋样,没有纳底的麻线,自己用个萝卜插根筷子做成捻线的捻铊,经过十几个夜晚的摸索,虽然针脚歪歪扭扭,但终于让弟弟妹妹穿上了暖和的棉鞋。
命运的坎坷,总让人生的路跌宕起伏。
清早,美兰起来做饭,一掀缸盖,缸里已没有米面,早饭没了着落,这可咋办?美兰看到院子里有一棵粗大的榆树,榆树的榆钱子已经飘落,但榆叶尚嫩,她听母亲说:榆树的皮和叶是能用来充饥的。美兰从小就会爬树,她脱掉鞋子,蹭蹭地爬到树杈上,掰起了榆树叶,她摘了一筐子榆叶,看看天色尚早,弟弟妹妹还没起床,她把榆叶淘净,放在锅里用热水淖了一遍,再做成菜团子,就算凑合成了一顿早饭。中午饭怎么办呢?人们常说:急不择路,饿不择食。美兰告诉弟弟妹妹:家里已经没了一粮食,为了活着,我带着你们去挖野菜。
春天,鲁西南平原上,沟边河坡布满了萋萋芽、兔酸子、伏苗秧等各种野菜。一上午,经过姊妹仨辛苦努力,挖了一口袋野菜。美兰背起那口袋野菜,就像收获了一口袋粮食。
人只要生存,就会想出谋生的办法。
美兰天天带着弟弟妹妹去挖野菜,靠吃野菜硬是撑了半个多月。后来购粮证发下来了,每人摊十八斤红芋干,这可是救命的粮食。后来在东北的娘和二哥给寄过来二十元钱,买了四、五十斤红芋干。美兰把红芋干捣碎,再掺些野菜,姊妹三人总算熬过了一个漫长的春天。
小美兰带着妹妹弟弟艰苦的想尽各种办法生活,直到母亲和二哥在东北站稳脚跟,写信让她带着弟弟妹妹去东北,14岁的小美兰千里迢迢、费劲周折才到了东北,开启了她的新征程。
走人生的路程就像爬山一样,看起来崎岖不平,但终会有能到达山顶的路。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快乐的童年,但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年代,只是奢侈的梦想。美兰的童年是在贫穷饥饿的年月中度过的。那些陈年不堪回首的往事伴随着她的童年度过,那时欢乐自由只是美兰盼望的影子。
看看现在孩子们的童年是那么的欢乐,不仅衣食无忧,家家经济条件丰厚,他们这种天堂般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因为没有经历,就没有认知,现在孩子们知道什么是饥饿?什么是困苦,那只有经历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才知道什么是饥饿,什么是饥不择食。
日子就像喝浓茶一样,只会苦一阵子,不会苦一辈子。只有经过困苦的磨炼,才能造就生活的强者。妻子的童年虽然清苦,但这段磨炼造就了她顽强拼搏的坚韧不拔,造就了她人生的闪光点,这个闪光点照亮她今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也磨炼出她人生的刚强。每当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她只要一想到童年就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想起了一位清华大学教授讲的一段故事:有一个武士被人家打败了,浑身都是鲜血,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就在这时候,他突然听到自己童年的歌声,他竟然拄着棍子站了起来。
这个童年的歌声的故事,就是妻子一辈子顽强不屈的真实写照,就像一盏明亮的灯,始终照亮妻子生命的行程,温暖着她的人生。
2021年春写于济宁
【作者简介】
古沛山人,原名袁守玉。男,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二日出生,系江苏省沛县沛城镇店子村人。一九六四年九月应征入伍。在部队服役期间热爱好文学和文娱活动,积极参加连队宣传队演出,负责连队版报宣传的编辑制作,先后在军报《铁道兵》報文艺副刊发表诗歌《鱼水情》、小小说《招手》等文学作品多篇(首),参加过师创作组并撰写了电影剧本《铁道兵英雄楊连弟》。一九六九年十月转业回原籍家乡,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笔耕不辍,陆续在地方报刊和全国多家网络平台上发表了《捍卫城市的卫兵》、《一碗红烧肉》、《最美夕阳红》、《苏北沛县的土墙屋》、《我的邻居玉瑶哥》、《我的贤妻春兰》、《春色》等散文、诗歌、随笔和小说几十万字。